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浙江鬆陽:傳統與藝術融合 古村落重煥生機
更新時間:2022-8-26 15:02:34    來源:新華網

  地處浙西南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建縣已經1800多年。這裏有百餘處保留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75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當地圍繞古村、老屋等精巧發力,實現古村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讓鄉村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重煥生機。

  (小標題)古村擁抱藝術

  鬆陽縣樟溪鄉興村村一片茶樹、甘蔗林中間,有一座Dn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紅糖工坊”。玻璃幕牆圍攏的開闊空間,是集合古法紅糖加工、技藝體驗、產品展賣、藝術展覽等功能的現代建築,也是村民勞作之餘的休憩場所、農閑時老少一堂的傳統木偶劇場。

  興村村黨支部書記傅金鋆介紹,每年紅糖季,工坊能吸引上萬人前來參觀;接入電商平台後,去年工坊收入超過30萬元。記者了解到,目前鬆陽有紅糖工坊、豆腐工坊、米酒工坊等30多個藝術特色工坊。

  竹源鄉後佘村有一座“竹林劇場”,鬆陽高腔傳承人吳永明經常來這裏表演。像編竹筐一樣,用天然竹子圍合出一個類似穹頂的自然空間,不需要打基礎、搭結構。伴隨竹子新老更替,“竹林劇場”就是一座會新陳代謝的藝術建築。

  “在鬆陽,古村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舊與新的反差隨處可見。”走出農門上大學、離鄉20多年的穀增輝帶著設計團隊回到家鄉鬆陽縣四都鄉西坑村,租下村民閑置了十幾年的老房子,加固房屋結構,保留古樸的外立麵,搭配現代生活設施,開起一間鄉村藝術民宿。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通過紅糖工坊、石門圩廊橋、大木山茶室、木香草堂等呈現中國古村新貌的“鄉村變遷:鬆陽故事”建築文化展,先後在德國柏林、意大利威尼斯、奧地利維也納展出。

  鬆陽縣楓坪鄉沿坑嶺頭村,距離縣城90分鍾車程,曾被列為整村搬遷對象。看到留存完整的古村落資源和自然生態,農村工作指導員、油畫家李躍亮眼前一亮。他先是繪畫宣傳村裏的鄉土文化和遺存,聯係國內外畫家到村裏寫生創作、舉辦油畫展覽,漸成氣候後,再說服當地政府調整規劃,以“繡花功夫”介入保護。如今,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家村”,每年吸引畫家、高校藝術生、遊客近3萬人次。

  目前,鬆陽各鄉村累計簽約入駐藝術家94人、工作室68個、公共美術館3個,涉及美術、傳統手工藝、文學、建築和文創等類別,形成了葉村鬥米嶴、竹源後佘、四都陳家鋪等藝術集聚片區。

  (小標題)老屋重煥生機

  將木刨緊貼原木,葉常賢雙手執耳、慣力前推,動作一氣嗬成。伴隨利索的摩擦聲,輕卷的木皮應聲而落,原木的清香撲麵而來。他是有數十年古建築修繕經驗的“大木匠”,2016年以來參與修建160多座老屋。

  傳統村落裏錯落分布的老屋,構成鬆陽獨特的鄉村曆史風貌。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老屋日漸破敗,整體狀況堪憂。

  2016年4月,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在鬆陽啟動。“拯救”的對象是中國傳統村落內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中的私人產權文物建築。

  記者了解到,鬆陽老屋修繕費用50%左右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補貼,20%至30%由鬆陽縣政府補貼,其餘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籌措。讓村民部分出資參與,修繕和保護的成果也能更加持久。

  正廳的青石地麵鋪得嚴絲合縫,新修的窗欞與原有的構件渾然一體,翻新了瓦片的屋簷下,雕有精美花紋的撐栱修舊如舊。

  85歲的三都鄉酉田村村民徐連雲住了一輩子的老屋已完成修繕。見到政府工作人員,老人仿佛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激動得一把抱住,連連稱謝。

  “老屋修複後,一些鄉村特有的場景和生活方式也在回歸。”鬆陽縣文旅投集團董事長、曾任鬆陽縣“老屋辦”副主任的王永球告訴記者,現在每逢過年過節,鬆陽村裏滿滿的“鄉愁味道”。

  “燕子飛回來築巢,這是喜兆。”赤壽鄉界首村村民雷金玉家的老屋修繕後,一大家人決定從縣城搬回村裏居住。空置十幾年的老屋有了人氣,自然生機也在細微處不斷生發。

  記者了解到,“拯救老屋行動”中,鬆陽累計有100餘個古村、200餘幢老屋得到保護和利用。當地300餘座宗祠、270棟傳統民居、20多座古廊橋等,也在老屋新生的進程中,通過多種方式重煥新顏。

  為保證老屋的“原汁原味”,配合“拯救老屋行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製定了傳統村落文物建築修繕的技術導則、驗收辦法等。

  “老屋修繕了,鄉村工匠隊伍也複蘇了。”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遺產五室主任黃貴強說,“拯救老屋行動”期間,鬆陽當地培育了2000多名傳統工匠、30多支隊伍,累計參與項目的“鬆陽工匠”有千餘人。

  (小標題)傳承傳統文化

  距離鬆陽縣大東壩鎮石倉古民居不遠處,一座石頭壘砌成牆的現代建築——石倉契約博物館依山坐落,與周邊山野自然地融為一體。

  當地村民說,這座博物館像是全村的會客廳,家裏來了客人,都會帶到這裏轉一轉,介紹下村裏的誠信文化。

  鬆陽縣望鬆街道王村村王景紀念館以原址老屋為基礎修建。在此之前,當地不少村民認為,把老屋全部推倒、建成新的才好,現在慢慢認識到保留原有風貌、保護文化根脈的重要性。

  “這要在以前,早就砍掉當柴火燒了。”王景的後人、村民王根水說起一段故事:紀念館修建時,原址旁有一棵被風吹倒的大樹,斜壓在斑駁的牆體上,經年累月融為一體。村民覺得這樣反而“恰到好處”,幹脆作為曆史印記保留,還自發籌集4000多元予以加固維護。

  一口井、一座廟、一棵大樹,青瓦、灰窗、黃泥牆的老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鑲嵌在青鬆與梯田之間,構成了中國傳統村落的典型意象。

  傳統村落是積澱數千年農耕文明的載體,記載著民族特有的鄉土風情、人文印記,其中包括有形的民居、古井、宗祠等,也包括無形的耕讀傳家等精神文化。

  記者了解到,鬆陽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縮小城鄉差距領域的首批試點,正在加快邁向融合、共享與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吸引本鄉本土的年輕人回來了,也吸引了外地投資者和遊客。2021年鬆陽接待遊客275.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5億元。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拯救老屋行動”是對老屋的修繕,更是對中國傳統村落和優秀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記者 方問禹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浙江鬆陽:傳統與藝術融合 古村落重煥生機
    2022-8-26 15:02:34    來源:新華網

      地處浙西南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建縣已經1800多年。這裏有百餘處保留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75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當地圍繞古村、老屋等精巧發力,實現古村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讓鄉村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重煥生機。

      (小標題)古村擁抱藝術

      鬆陽縣樟溪鄉興村村一片茶樹、甘蔗林中間,有一座Dn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紅糖工坊”。玻璃幕牆圍攏的開闊空間,是集合古法紅糖加工、技藝體驗、產品展賣、藝術展覽等功能的現代建築,也是村民勞作之餘的休憩場所、農閑時老少一堂的傳統木偶劇場。

      興村村黨支部書記傅金鋆介紹,每年紅糖季,工坊能吸引上萬人前來參觀;接入電商平台後,去年工坊收入超過30萬元。記者了解到,目前鬆陽有紅糖工坊、豆腐工坊、米酒工坊等30多個藝術特色工坊。

      竹源鄉後佘村有一座“竹林劇場”,鬆陽高腔傳承人吳永明經常來這裏表演。像編竹筐一樣,用天然竹子圍合出一個類似穹頂的自然空間,不需要打基礎、搭結構。伴隨竹子新老更替,“竹林劇場”就是一座會新陳代謝的藝術建築。

      “在鬆陽,古村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舊與新的反差隨處可見。”走出農門上大學、離鄉20多年的穀增輝帶著設計團隊回到家鄉鬆陽縣四都鄉西坑村,租下村民閑置了十幾年的老房子,加固房屋結構,保留古樸的外立麵,搭配現代生活設施,開起一間鄉村藝術民宿。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通過紅糖工坊、石門圩廊橋、大木山茶室、木香草堂等呈現中國古村新貌的“鄉村變遷:鬆陽故事”建築文化展,先後在德國柏林、意大利威尼斯、奧地利維也納展出。

      鬆陽縣楓坪鄉沿坑嶺頭村,距離縣城90分鍾車程,曾被列為整村搬遷對象。看到留存完整的古村落資源和自然生態,農村工作指導員、油畫家李躍亮眼前一亮。他先是繪畫宣傳村裏的鄉土文化和遺存,聯係國內外畫家到村裏寫生創作、舉辦油畫展覽,漸成氣候後,再說服當地政府調整規劃,以“繡花功夫”介入保護。如今,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家村”,每年吸引畫家、高校藝術生、遊客近3萬人次。

      目前,鬆陽各鄉村累計簽約入駐藝術家94人、工作室68個、公共美術館3個,涉及美術、傳統手工藝、文學、建築和文創等類別,形成了葉村鬥米嶴、竹源後佘、四都陳家鋪等藝術集聚片區。

      (小標題)老屋重煥生機

      將木刨緊貼原木,葉常賢雙手執耳、慣力前推,動作一氣嗬成。伴隨利索的摩擦聲,輕卷的木皮應聲而落,原木的清香撲麵而來。他是有數十年古建築修繕經驗的“大木匠”,2016年以來參與修建160多座老屋。

      傳統村落裏錯落分布的老屋,構成鬆陽獨特的鄉村曆史風貌。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老屋日漸破敗,整體狀況堪憂。

      2016年4月,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在鬆陽啟動。“拯救”的對象是中國傳統村落內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中的私人產權文物建築。

      記者了解到,鬆陽老屋修繕費用50%左右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補貼,20%至30%由鬆陽縣政府補貼,其餘部分需由村民自主籌措。讓村民部分出資參與,修繕和保護的成果也能更加持久。

      正廳的青石地麵鋪得嚴絲合縫,新修的窗欞與原有的構件渾然一體,翻新了瓦片的屋簷下,雕有精美花紋的撐栱修舊如舊。

      85歲的三都鄉酉田村村民徐連雲住了一輩子的老屋已完成修繕。見到政府工作人員,老人仿佛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激動得一把抱住,連連稱謝。

      “老屋修複後,一些鄉村特有的場景和生活方式也在回歸。”鬆陽縣文旅投集團董事長、曾任鬆陽縣“老屋辦”副主任的王永球告訴記者,現在每逢過年過節,鬆陽村裏滿滿的“鄉愁味道”。

      “燕子飛回來築巢,這是喜兆。”赤壽鄉界首村村民雷金玉家的老屋修繕後,一大家人決定從縣城搬回村裏居住。空置十幾年的老屋有了人氣,自然生機也在細微處不斷生發。

      記者了解到,“拯救老屋行動”中,鬆陽累計有100餘個古村、200餘幢老屋得到保護和利用。當地300餘座宗祠、270棟傳統民居、20多座古廊橋等,也在老屋新生的進程中,通過多種方式重煥新顏。

      為保證老屋的“原汁原味”,配合“拯救老屋行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製定了傳統村落文物建築修繕的技術導則、驗收辦法等。

      “老屋修繕了,鄉村工匠隊伍也複蘇了。”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遺產五室主任黃貴強說,“拯救老屋行動”期間,鬆陽當地培育了2000多名傳統工匠、30多支隊伍,累計參與項目的“鬆陽工匠”有千餘人。

      (小標題)傳承傳統文化

      距離鬆陽縣大東壩鎮石倉古民居不遠處,一座石頭壘砌成牆的現代建築——石倉契約博物館依山坐落,與周邊山野自然地融為一體。

      當地村民說,這座博物館像是全村的會客廳,家裏來了客人,都會帶到這裏轉一轉,介紹下村裏的誠信文化。

      鬆陽縣望鬆街道王村村王景紀念館以原址老屋為基礎修建。在此之前,當地不少村民認為,把老屋全部推倒、建成新的才好,現在慢慢認識到保留原有風貌、保護文化根脈的重要性。

      “這要在以前,早就砍掉當柴火燒了。”王景的後人、村民王根水說起一段故事:紀念館修建時,原址旁有一棵被風吹倒的大樹,斜壓在斑駁的牆體上,經年累月融為一體。村民覺得這樣反而“恰到好處”,幹脆作為曆史印記保留,還自發籌集4000多元予以加固維護。

      一口井、一座廟、一棵大樹,青瓦、灰窗、黃泥牆的老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鑲嵌在青鬆與梯田之間,構成了中國傳統村落的典型意象。

      傳統村落是積澱數千年農耕文明的載體,記載著民族特有的鄉土風情、人文印記,其中包括有形的民居、古井、宗祠等,也包括無形的耕讀傳家等精神文化。

      記者了解到,鬆陽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縮小城鄉差距領域的首批試點,正在加快邁向融合、共享與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吸引本鄉本土的年輕人回來了,也吸引了外地投資者和遊客。2021年鬆陽接待遊客275.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5億元。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拯救老屋行動”是對老屋的修繕,更是對中國傳統村落和優秀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記者 方問禹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