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多項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
更新時間:2022-7-22 13:17:36    來源:本站原創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化、生態係統與生態安全、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記者從科技部、中科院21日在昆明召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獲悉,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在諸多方麵取得新突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濤在會議上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發現,將高山櫟的起源時間向前推了近2000萬年,證明其在3400萬年前已出現於青藏高原東部。”此後,高山櫟沿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向西擴散,而其向東和東南方向的擴散在橫斷山地區形成優勢種群,這充分證明青藏高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研究員楊永平說,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氣候持續“暖濕化”加劇了凍土麵積萎縮,沼澤濕地麵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但生態係統格局總體穩定、質量總體提升、功能有所提升,“自然保護地對於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圍繞人類如何定居和適應高原極端環境,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慶鵬介紹,從考古和遺傳學視角下的研究發現,古人類在19萬至16萬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動;現代智人則至少在4萬至3萬年前踏足高原,並於3600年前在農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實現大規模永久定居。“在人類定居高原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基因表達、結構變異等在高原生理適應中起到重要作用。”他說。

  與會專家還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驅動二氧化碳排放的機製”“青藏高原隆升與植物多樣性進化”“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及進化”等進行了交流研討。

  科考隊員代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施鵬說:“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逐漸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智慧科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記者 王明玉)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多項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
    2022-7-22 13:17:36    來源:本站原創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化、生態係統與生態安全、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記者從科技部、中科院21日在昆明召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獲悉,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在諸多方麵取得新突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濤在會議上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新發現,將高山櫟的起源時間向前推了近2000萬年,證明其在3400萬年前已出現於青藏高原東部。”此後,高山櫟沿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向西擴散,而其向東和東南方向的擴散在橫斷山地區形成優勢種群,這充分證明青藏高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研究員楊永平說,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氣候持續“暖濕化”加劇了凍土麵積萎縮,沼澤濕地麵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但生態係統格局總體穩定、質量總體提升、功能有所提升,“自然保護地對於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圍繞人類如何定居和適應高原極端環境,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孔慶鵬介紹,從考古和遺傳學視角下的研究發現,古人類在19萬至16萬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動;現代智人則至少在4萬至3萬年前踏足高原,並於3600年前在農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實現大規模永久定居。“在人類定居高原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基因表達、結構變異等在高原生理適應中起到重要作用。”他說。

      與會專家還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驅動二氧化碳排放的機製”“青藏高原隆升與植物多樣性進化”“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及進化”等進行了交流研討。

      科考隊員代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施鵬說:“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逐漸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智慧科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記者 王明玉)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