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社會新聞 > 社會新聞 > 正文
 
     

    社會新聞

    長江邊“長出”世界自然遺產地——記者徒步11公裏找尋生態“密碼”
    更新時間:2022-7-19 15:41:28    來源:新華社

      夏日清晨,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霧繚繞,聲聲鳥鳴打破山林的靜謐。待朝陽驅散雲霧,斜照在峽穀的崖壁上,記者一行便開啟徒步探訪之旅,探尋長江邊為何能多出一片世界自然遺產地。

      地處重慶市巫山縣東北部的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地352平方公裏,與湖北神農架林區相接,保護區內溝壑密布,山巒起伏,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但因神農架太過出名,五裏坡曾經“藏在深閨人不識”。

      2021年7月28日,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邊界微調程序,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湖北神農架”的組成部分,神農架遺產地的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進一步延伸和補充。五裏坡的神秘麵紗也漸漸揭開。

      “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並非易事,政府、保護區、村民都做了大量事情。”已在保護區工作20年的工作人員張克太說,10餘年前,“無人區”裏還設立著一個國有林場和2000多人口的廟堂鄉。隨著長江生態保護力度加大,國有林場後撤,林場職工由伐木種地轉為管護森林,廟堂鄉也實施整鄉生態搬遷。此後,其他鄉鎮散布在五裏坡範圍內的山村漸次退出,這裏逐漸成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記者沿崖壁、順峽穀所走的崎嶇小道,是當地村民世世代代踩出來的“羊腸道”,部分路段仍隱隱可見“刀削斧鑿”的痕跡,但更多路段已被草木遮蔽,隱沒“身形”。張克太告訴記者,沿“羊腸道”巡護時,時常在山道上看到野豬等動物留下的痕跡,峽穀兩側的山林裏還有大靈貓、黑熊、金絲猴出沒。

      50歲的“向導員”羅佑雄是巫山縣當陽鄉裏河村人。“以前進出村莊全靠這條‘羊腸道’,我對這條路又愛又恨。”羅佑雄說,“愛的是這條路牽著故鄉情,恨的是深山村日子苦,‘羊腸道’路難行。”

      “大山困住了人,人也擾了青山,但限於曆史條件,無力破解困局。”當陽鄉黨委書記趙崗說,5年前,借著扶貧搬遷和生態保護的東風,裏河村200多位村民搬出了大山,“人退‘綠’進,村民生活改善,大山生態修複,實現雙贏。”

      行至中途,在山溪邊歇腳,記者掬起一捧溪水喝上一口,清涼甘甜。“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羅佑雄說,雖然昨晚下過雨,但河水依然清澈見底,以前溪水在雨後可渾得厲害。

      走走停停,記者沿途看到,峽穀裏林木鬱鬱蔥蔥,山澗中溪流水聲潺潺,小道旁退耕還林的坡地滿是綠意。

      “此前,保護區一直麵臨著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難題,可喜的是,隨著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易地搬遷穩步推進,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和諧。”張克太說,遍布保護區的200多個紅外攝像頭,還捕捉到金貓、雲豹等瀕危野生動物的身影。

      受益於秦嶺、大巴山和巫山山脈的屏障作用,許多珍稀動植物“隱居”於這片生態秘境,五裏坡也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目前,已發現維管植物3001種、陸生脊椎動物447種,其中包括斑羚、林麝和金絲猴等珍稀瀕危或特有野生動物。

      近年來,巫山各類生態移民達3萬多人,越來越多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了“無人區”,在長江上遊發揮保護涵養水土、維護物種多樣性的作用。

      “以前是大自然給人讓住處,現在是人給大自然騰地方,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地,開啟了巫山生態保護‘新篇章’。”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說。

    記者 王丁、李勇、韓朝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長江邊“長出”世界自然遺產地——記者徒步11公裏找尋生態“密碼”
    2022-7-19 15:41:28    來源:新華社

      夏日清晨,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霧繚繞,聲聲鳥鳴打破山林的靜謐。待朝陽驅散雲霧,斜照在峽穀的崖壁上,記者一行便開啟徒步探訪之旅,探尋長江邊為何能多出一片世界自然遺產地。

      地處重慶市巫山縣東北部的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地352平方公裏,與湖北神農架林區相接,保護區內溝壑密布,山巒起伏,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但因神農架太過出名,五裏坡曾經“藏在深閨人不識”。

      2021年7月28日,重慶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邊界微調程序,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湖北神農架”的組成部分,神農架遺產地的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進一步延伸和補充。五裏坡的神秘麵紗也漸漸揭開。

      “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並非易事,政府、保護區、村民都做了大量事情。”已在保護區工作20年的工作人員張克太說,10餘年前,“無人區”裏還設立著一個國有林場和2000多人口的廟堂鄉。隨著長江生態保護力度加大,國有林場後撤,林場職工由伐木種地轉為管護森林,廟堂鄉也實施整鄉生態搬遷。此後,其他鄉鎮散布在五裏坡範圍內的山村漸次退出,這裏逐漸成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記者沿崖壁、順峽穀所走的崎嶇小道,是當地村民世世代代踩出來的“羊腸道”,部分路段仍隱隱可見“刀削斧鑿”的痕跡,但更多路段已被草木遮蔽,隱沒“身形”。張克太告訴記者,沿“羊腸道”巡護時,時常在山道上看到野豬等動物留下的痕跡,峽穀兩側的山林裏還有大靈貓、黑熊、金絲猴出沒。

      50歲的“向導員”羅佑雄是巫山縣當陽鄉裏河村人。“以前進出村莊全靠這條‘羊腸道’,我對這條路又愛又恨。”羅佑雄說,“愛的是這條路牽著故鄉情,恨的是深山村日子苦,‘羊腸道’路難行。”

      “大山困住了人,人也擾了青山,但限於曆史條件,無力破解困局。”當陽鄉黨委書記趙崗說,5年前,借著扶貧搬遷和生態保護的東風,裏河村200多位村民搬出了大山,“人退‘綠’進,村民生活改善,大山生態修複,實現雙贏。”

      行至中途,在山溪邊歇腳,記者掬起一捧溪水喝上一口,清涼甘甜。“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羅佑雄說,雖然昨晚下過雨,但河水依然清澈見底,以前溪水在雨後可渾得厲害。

      走走停停,記者沿途看到,峽穀裏林木鬱鬱蔥蔥,山澗中溪流水聲潺潺,小道旁退耕還林的坡地滿是綠意。

      “此前,保護區一直麵臨著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難題,可喜的是,隨著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易地搬遷穩步推進,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和諧。”張克太說,遍布保護區的200多個紅外攝像頭,還捕捉到金貓、雲豹等瀕危野生動物的身影。

      受益於秦嶺、大巴山和巫山山脈的屏障作用,許多珍稀動植物“隱居”於這片生態秘境,五裏坡也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目前,已發現維管植物3001種、陸生脊椎動物447種,其中包括斑羚、林麝和金絲猴等珍稀瀕危或特有野生動物。

      近年來,巫山各類生態移民達3萬多人,越來越多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了“無人區”,在長江上遊發揮保護涵養水土、維護物種多樣性的作用。

      “以前是大自然給人讓住處,現在是人給大自然騰地方,五裏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地,開啟了巫山生態保護‘新篇章’。”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說。

    記者 王丁、李勇、韓朝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