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雲台 群洞疊彩
——弘揚紅旗渠精神的河南實踐係列報道之二
外媒聚焦
時序初冬,漫山華彩。位於豫晉交界處的雲台山景區風光正好,群山蜿蜒、紅葉似火。疊彩洞景點,如巨龍盤繞,穿行山峰之間,蔚為壯觀。
林州有個紅旗渠,修武有個疊彩洞。
疊彩洞,這個由19個隧洞組成的山路隧洞群,與林州市的紅旗渠、輝縣市的郭亮掛壁公路一起,被譽為河南人戰天鬥地的三大經典工程。
疊彩洞,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武人民“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整整花費10年時間創造的人間奇跡。
“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
“最早提出修路的,是我父親郭麥旺,當時是一鬥水大隊黨支部書記,目的是解決大家的出行難和取水難。”11月8日,修武縣雲台山鎮一鬥水村村民郭天平介紹。
有多難?當時,從修武縣岸上公社(雲台山鎮前身)到太行山深處隻有“猴不走”的羊腸小道,運送糧食和山貨隻能靠人背。
從1969年開始,郭麥旺組織一鬥水男女老少在農閑時候修路。“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麵對大山,郭麥旺的誓言擲地有聲。
經過3年的奮鬥,一鬥水大隊到山西省陵川縣奪火公社(今奪火鄉)琵琶河大隊的12.5公裏簡易山路終於修通了!然而,如果有車輛去修武縣城,還得繞行陵川縣、博愛縣等地,總共260多公裏。
郭天平說,父親1973年參加新鄉地區交通工作會議時請求支援,上級部門決定以民辦公助的形式幫助修路,組織人員勘察設計出了穿行太行山的通道。
1976年年底,岸上公社至瓦房溝近15公裏的山路開通,一鬥水大隊至琵琶河大隊12.5公裏的簡易山路拓寬。
山裏人終於有條像樣兒的路了!
“修出了修武人民的誌氣!”
1977年,一條喜訊在山裏傳開:修武縣決定在一鬥水大隊已修道路的基礎上,修築修武縣通往陵川縣的修陵公路!
疊彩洞精神黨性教育培訓基地負責人袁林立介紹,1977年12月,修武縣委打響了修路大會戰。
要修路,就必須在群峰中間開挖高5米、寬7米的盤山隧洞,而且要經過“猴難攀”的石柱溝、“鳥難飛”的天橋凹等5處險段,環境條件差、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
“剛開始都是人工打炮眼,一人扶釺,一人掄錘,大錘差不多有5公斤重。山洞滲水,全部打地鋪,用蠟燭、煤油燈照明。”曾經參與修路的村民張印回憶道。
十年辛苦不尋常。1986年1月16日,修陵公路全線貫通!
19個隧洞隱身山間,首尾相連,重疊而上,如巨龍般盤繞在太行山上,洞與洞之間景色各異,故被稱為疊彩洞。
從1977年至1986年的10年間,修武縣共計8000餘名黨員幹部參加大會戰,湧現出郭麥旺、張有辰等英模人物。
“這條路修出了修武人民的誌氣!”參與疊彩洞選線與勘測的史新友自豪地說。
“出行要道成了文旅路、富民路”
“出行要道成了文旅路、富民路。因為有了修陵公路,山裏人出行不暢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晉煤外運多了一條重要通道,還促進了雲台山景區的開發。”雲台山風景名勝區營銷總監吳沛萌說,雲台山景區現在是享譽中外的AAAAA級景區,智慧旅遊係統成為全國標杆。
一鬥水村黨支部書記王勇介紹,隨著雲台山旅遊產業的興旺,村民有的靠開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有的通過林果業或者賣小米、核桃、木耳等土特產增加了收入。
一鬥水村先後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後,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裏,體驗大山裏的安靜和閑適。尤其是深秋、初冬時節,有不少自駕遊客來到疊彩洞景點,觀人工奇觀、賞紅葉勝景,領略群峰競秀的太行風光。
1986年至2002年,經過3次大的升級改造,並對疊彩洞內部進行刷幫、放頂、加寬、加高處理,修陵公路才算最後竣工。
疊彩洞,一部用雙手和鋼釺鐫刻的傳奇,一首用精神和意誌書寫的史詩,更是聳立在雲台山巔的紅旗渠精神“展覽館”,激勵著一代代人譜寫更加壯麗輝煌的篇章。
河南日報記者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姚廣強
總值班:胡培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趙銀岷 |
校 對:王以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時序初冬,漫山華彩。位於豫晉交界處的雲台山景區風光正好,群山蜿蜒、紅葉似火。疊彩洞景點,如巨龍盤繞,穿行山峰之間,蔚為壯觀。
林州有個紅旗渠,修武有個疊彩洞。
疊彩洞,這個由19個隧洞組成的山路隧洞群,與林州市的紅旗渠、輝縣市的郭亮掛壁公路一起,被譽為河南人戰天鬥地的三大經典工程。
疊彩洞,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武人民“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整整花費10年時間創造的人間奇跡。
“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
“最早提出修路的,是我父親郭麥旺,當時是一鬥水大隊黨支部書記,目的是解決大家的出行難和取水難。”11月8日,修武縣雲台山鎮一鬥水村村民郭天平介紹。
有多難?當時,從修武縣岸上公社(雲台山鎮前身)到太行山深處隻有“猴不走”的羊腸小道,運送糧食和山貨隻能靠人背。
從1969年開始,郭麥旺組織一鬥水男女老少在農閑時候修路。“寧可幹死、累死,絕不困死!”麵對大山,郭麥旺的誓言擲地有聲。
經過3年的奮鬥,一鬥水大隊到山西省陵川縣奪火公社(今奪火鄉)琵琶河大隊的12.5公裏簡易山路終於修通了!然而,如果有車輛去修武縣城,還得繞行陵川縣、博愛縣等地,總共260多公裏。
郭天平說,父親1973年參加新鄉地區交通工作會議時請求支援,上級部門決定以民辦公助的形式幫助修路,組織人員勘察設計出了穿行太行山的通道。
1976年年底,岸上公社至瓦房溝近15公裏的山路開通,一鬥水大隊至琵琶河大隊12.5公裏的簡易山路拓寬。
山裏人終於有條像樣兒的路了!
“修出了修武人民的誌氣!”
1977年,一條喜訊在山裏傳開:修武縣決定在一鬥水大隊已修道路的基礎上,修築修武縣通往陵川縣的修陵公路!
疊彩洞精神黨性教育培訓基地負責人袁林立介紹,1977年12月,修武縣委打響了修路大會戰。
要修路,就必須在群峰中間開挖高5米、寬7米的盤山隧洞,而且要經過“猴難攀”的石柱溝、“鳥難飛”的天橋凹等5處險段,環境條件差、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
“剛開始都是人工打炮眼,一人扶釺,一人掄錘,大錘差不多有5公斤重。山洞滲水,全部打地鋪,用蠟燭、煤油燈照明。”曾經參與修路的村民張印回憶道。
十年辛苦不尋常。1986年1月16日,修陵公路全線貫通!
19個隧洞隱身山間,首尾相連,重疊而上,如巨龍般盤繞在太行山上,洞與洞之間景色各異,故被稱為疊彩洞。
從1977年至1986年的10年間,修武縣共計8000餘名黨員幹部參加大會戰,湧現出郭麥旺、張有辰等英模人物。
“這條路修出了修武人民的誌氣!”參與疊彩洞選線與勘測的史新友自豪地說。
“出行要道成了文旅路、富民路”
“出行要道成了文旅路、富民路。因為有了修陵公路,山裏人出行不暢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晉煤外運多了一條重要通道,還促進了雲台山景區的開發。”雲台山風景名勝區營銷總監吳沛萌說,雲台山景區現在是享譽中外的AAAAA級景區,智慧旅遊係統成為全國標杆。
一鬥水村黨支部書記王勇介紹,隨著雲台山旅遊產業的興旺,村民有的靠開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有的通過林果業或者賣小米、核桃、木耳等土特產增加了收入。
一鬥水村先後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後,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裏,體驗大山裏的安靜和閑適。尤其是深秋、初冬時節,有不少自駕遊客來到疊彩洞景點,觀人工奇觀、賞紅葉勝景,領略群峰競秀的太行風光。
1986年至2002年,經過3次大的升級改造,並對疊彩洞內部進行刷幫、放頂、加寬、加高處理,修陵公路才算最後竣工。
疊彩洞,一部用雙手和鋼釺鐫刻的傳奇,一首用精神和意誌書寫的史詩,更是聳立在雲台山巔的紅旗渠精神“展覽館”,激勵著一代代人譜寫更加壯麗輝煌的篇章。
河南日報記者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姚廣強
總值班:胡培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趙銀岷 |
校 對:王以振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