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外媒聚焦 > 外媒看焦作 > 正文

外媒聚焦

“草帽教授”講述焦作鄉村喜人變遷
更新時間:2022-9-19 16:31:18    來源:焦作日報

  9月14日,《光明日報》的《光明視野》欄目以“行走田野”為主題,見證鄉土中國的滄桑巨變,講述焦作鄉村的喜人變遷。河南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教授陳興義,以《喚醒老建築 扮靚新鄉村》為題,深情講述他在我市鄉村看到的喜人變遷。

  本期《光明視野》欄目邀請幾位學者代表,講述他們在田野調查中的所見所聞、感受收獲,呈現鄉土中國的嶄新氣象,也呼喚更多學者沿著知識報國、服務基層的道路,堅定前行。

  其中,作為學者代表,陳興義這樣講述:2018年盛夏,我在河南焦作市示範區陽廟鎮北西尚村工作了個把月,由於天氣炎熱,習慣戴著一頂草帽走街串戶下工地,大家便送我一個綽號:“草帽教授”。從此,這頂草帽就與我一起,走進了更多村落。

  陳興義說,10年前,他們學院成立了中原傳統村落建築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他開始琢磨,怎麼才能把師生的才智與責任感激發出來,服務國家戰略。不久,伴著脫貧攻堅的嘹亮號角,學校啟動了“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機會來了,陳興義和團隊一起深入中原大地的角角落落,探索“教、學、用”緊密結合的新路子。

  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是個藏在大山裏的小村子,“美麗鄉村行動計劃”的第一站就選在這裏。剛走進村子,陳興義和團隊就被寨堡、石牆和古道吸引,四處散落的石頭民居簡直就是一本本“活”的建築學教科書。隻可惜,很多石頭屋已無人居住。他們意識到,如何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優化人居環境,讓老鄉們安居之後再樂業,是帶動村子脫貧致富的關鍵。調研結束後,他們花了3個月時間規劃了一幅“鄉村發展全景圖”,並推動它從構想變為現實。漸漸地,在外居住的村民返鄉了,農家樂、體驗點、旅遊景區如火如荼,石頭屋的人氣也越來越旺。

  中站區龍翔街道十二會村也給陳興義留下了深刻印象。全村不足50戶人家,年輕人大多去山下打工,村裏隻剩下8位老人。他們的房子也是典型的石頭民居。老人們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這裏曾是黨組織駐地,村裏有一棵1500多年的老槐樹,藏了很多紅色故事。

  這麼好的資源,怎麼才能利用起來?陳興義不由得陷入了思考。飯點到了,他們在一戶老鄉家吃飯,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燴菜上桌,那種原生態的味道,頓時啟發了陳興義。調研後,他們為當地擬定了“將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緊密結合、激發產業活力”的致富模式。如今,十二會村已成了“小康村”。

  開頭提到的北西尚村,是中原地區很普通的村落。陳興義剛去考察時,發現整個村子很多宅基地上雜草叢生。於是,他們決定將改善環境、整合空間作為突破口。比如,保持原有民居的外部風格,將閑置用地改造為村史館、老年活動中心、兒童臨時活動場地、村中綠地等,拓展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在未建一座新建築、未拆一間老房子的前提下,村子的整體生態發生了喜人嬗變。

  道路更暢通,環境更優美,公共空間與生態格局更合理。10多年的調研,讓陳興義深刻感受到中國農村發生的驚天變化。作為一名學者,如何為這樣的變化添磚加瓦?最重要的,就是全身心地撲到鄉村裏、紮根土地中,為老鄉安居樂業提供智力保障。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申金星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趙銀岷

審 核:聶 楠

編 輯:陳 婷

校 對:王以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草帽教授”講述焦作鄉村喜人變遷
    2022-9-19 16:31:18    來源:焦作日報

      9月14日,《光明日報》的《光明視野》欄目以“行走田野”為主題,見證鄉土中國的滄桑巨變,講述焦作鄉村的喜人變遷。河南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教授陳興義,以《喚醒老建築 扮靚新鄉村》為題,深情講述他在我市鄉村看到的喜人變遷。

      本期《光明視野》欄目邀請幾位學者代表,講述他們在田野調查中的所見所聞、感受收獲,呈現鄉土中國的嶄新氣象,也呼喚更多學者沿著知識報國、服務基層的道路,堅定前行。

      其中,作為學者代表,陳興義這樣講述:2018年盛夏,我在河南焦作市示範區陽廟鎮北西尚村工作了個把月,由於天氣炎熱,習慣戴著一頂草帽走街串戶下工地,大家便送我一個綽號:“草帽教授”。從此,這頂草帽就與我一起,走進了更多村落。

      陳興義說,10年前,他們學院成立了中原傳統村落建築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他開始琢磨,怎麼才能把師生的才智與責任感激發出來,服務國家戰略。不久,伴著脫貧攻堅的嘹亮號角,學校啟動了“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機會來了,陳興義和團隊一起深入中原大地的角角落落,探索“教、學、用”緊密結合的新路子。

      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是個藏在大山裏的小村子,“美麗鄉村行動計劃”的第一站就選在這裏。剛走進村子,陳興義和團隊就被寨堡、石牆和古道吸引,四處散落的石頭民居簡直就是一本本“活”的建築學教科書。隻可惜,很多石頭屋已無人居住。他們意識到,如何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優化人居環境,讓老鄉們安居之後再樂業,是帶動村子脫貧致富的關鍵。調研結束後,他們花了3個月時間規劃了一幅“鄉村發展全景圖”,並推動它從構想變為現實。漸漸地,在外居住的村民返鄉了,農家樂、體驗點、旅遊景區如火如荼,石頭屋的人氣也越來越旺。

      中站區龍翔街道十二會村也給陳興義留下了深刻印象。全村不足50戶人家,年輕人大多去山下打工,村裏隻剩下8位老人。他們的房子也是典型的石頭民居。老人們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這裏曾是黨組織駐地,村裏有一棵1500多年的老槐樹,藏了很多紅色故事。

      這麼好的資源,怎麼才能利用起來?陳興義不由得陷入了思考。飯點到了,他們在一戶老鄉家吃飯,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燴菜上桌,那種原生態的味道,頓時啟發了陳興義。調研後,他們為當地擬定了“將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緊密結合、激發產業活力”的致富模式。如今,十二會村已成了“小康村”。

      開頭提到的北西尚村,是中原地區很普通的村落。陳興義剛去考察時,發現整個村子很多宅基地上雜草叢生。於是,他們決定將改善環境、整合空間作為突破口。比如,保持原有民居的外部風格,將閑置用地改造為村史館、老年活動中心、兒童臨時活動場地、村中綠地等,拓展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在未建一座新建築、未拆一間老房子的前提下,村子的整體生態發生了喜人嬗變。

      道路更暢通,環境更優美,公共空間與生態格局更合理。10多年的調研,讓陳興義深刻感受到中國農村發生的驚天變化。作為一名學者,如何為這樣的變化添磚加瓦?最重要的,就是全身心地撲到鄉村裏、紮根土地中,為老鄉安居樂業提供智力保障。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申金星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趙銀岷

    審 核:聶 楠

    編 輯:陳 婷

    校 對:王以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