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旅遊
藍天白雲下的武陟縣嘉應觀鎮禦壩村黃河文化研學營地。
核心提示
武陟,“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因周武王伐紂在此登高望遠、會盟諸侯而得名。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萬裏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以及新中國引黃“第一渠”的人民勝利渠、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武陟的每一次發展變遷都與黃河息息相關。這裏堪稱黃河文化無可替代的彙集之地、滋養之地、記憶之地、傳承之地。
新時代新征程,武陟幹部群眾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省、市關於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部署要求,以“擎旗領跑”之勢和勇闖武陟高質量發展新路的勇氣與擔當,在乘勢而上打造高能級文旅、加快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麵,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時值初冬,寒意漸濃。武陟縣西陶鎮西陶村的黃河龍獅文化合作社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每天傍晚,這裏鑼鼓喧天,舞龍耍獅,好不熱鬧,吸引過路群眾駐足觀賞。每月三四十場節慶、婚慶、開業慶典演出,令黃河飛龍傳承人楊飛龍應接不暇。
城西是聲勢浩大的“武”“舞”,城東則是文化味濃鬱的研學遊,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迎來了鄭州大學、鄭州師範學院等來自鄭州、新鄉以及河北邯鄲等地一批又一批研學的學生。而在武陟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首次接觸到簽約再到開工僅用28天的“纜索速度”,從項目開工到交付僅用80天的“榮利達速度”;從項目簽約到實質落地僅用5個月的“伯恩半導體速度”等,一次次刷新了武陟項目建設、轉型發展的速度紀錄,展現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新形象。
讓黃河文化遺存“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9月16日,國家有關部門、沿黃九省區及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專家學者歡聚“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參加河南發展高層論壇·第四屆黃河論壇,圍繞“黃河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題展開研討,為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注入源頭活水。
在武陟舉辦高規格的黃河論壇,這不是第一次。
2020年7月9日至10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在武陟召開。當年9月上旬,“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暨第九屆河南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又在武陟舉辦。
黃河論壇選擇在武陟,是因為武陟與黃河及黃河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武陟地處黃河中下遊的分界處。自武陟起,黃河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變懸河,曾在此處“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武陟人民群眾在與黃河相依相伴、鬥爭而又相互依存的曆史變遷中,留下了諸多曆史遺跡、故事傳說和風俗習慣。從邢人作丘、大禹治水、商湯王築堤等曆史典故,到祈雨勝地青龍宮、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等諸多文化古跡,還有透露著濃鬱鄉土氣息的黃河號子、懷梆、二股弦等文化曲目,無不見證著中華民族治黃、祭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曆程。
近年來,武陟自覺扛起黃河文化傳承的曆史責任,全麵加快黃河文化遺產的係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大力實施黃河大運河文化遺產係統保護工程,著力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承核心示範區。
黃河交通學院建設了總麵積7900平方米的黃河文化館,從多角度多層麵構建了集黃河文化學習、傳播和創新、實踐為一體的文化育人、學科建設及學術交流平台。
嘉應觀在建設治黃興水博物館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數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把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王景治河、潘季馴束水攻沙、栗毓美拋磚築壩等治河方略製作成場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泥塤傳承人王建在黃河交通學院成立了黃河泥塤藝術學院,開展了黃河泥塤走進機關、鄉村、學校等活動,將中華民族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傳承、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飛龍傳承人楊飛龍創新表演形式,通過高竿延展舞龍高度和表演空間,使灌風的高空飛龍靈動豐滿飄逸大氣,展現出中華龍的精神氣韻……
在常態化開展黃河號子、黃河泥塤等非遺展示展演和傳承活動的同時,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武陟縣舉辦了“盛世嘉應·黃河安瀾”嘉應觀建觀300年慶典,同時舉辦了黃河非遺文化市集、黃河文化千裏研學行·曬書活動暨嘉應觀文獻研究中心掛牌、龍吟之聲·千人塤樂表演、黃河直播文化節等係列主題活動,進一步叫響黃河文化品牌。
11月13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係列節目《天下黃河》聚焦武陟黃河文化,40多分鍾的專題紀錄片《沁黃交彙 古韻新聲》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的曆史底蘊、特色美食和文化傳承。
讓文化旅遊市場“火”起來
11月25日,星期六。中國龍文化故裏——武陟縣龍源街道萬花村接待了來自山東的一個80多人的旅遊團,他們來此感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龍宮”的文化氛圍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龍宮廟會及祈雨習俗”。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杜小晶興奮中顯得有些疲憊:“基本上每天要接待上百名遊客,農曆的二月二、六月初九、十月初六傳統廟會,更是人山人海。今年我們成功舉辦端午萬花奇幻遊、首屆黃河文化節—萬花文旅促消費市集活動、首屆萬花莊端午節嘉年華等係列活動,影響深遠,尤其是二月二前後幾天,村裏接待了17萬餘人,綜合收入超過200萬元。”
一個村莊、一個古跡,因一種文化成了一個景點、一個景區,這在武陟不足為奇。
嘉應觀鎮的禦壩村,因清雍正皇帝命河道總督齊蘇勒在此修壩治河,竣工後親書“禦壩”勒石立碑記之而得名,這裏也是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禦壩碑、黃河中下遊分界處碑均立於此。該村以黃河遺存為載體,建設了以“治黃”科普研學教育體驗為主要內容的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尤其是春節假期、五一黃金周、中秋國慶雙節,成了周邊遊客選擇黃河文化研學的首選地和居民休閑旅遊集散地。
今年年初以來,武陟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緊扣我省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決策部署,緊貼我市打造高能級文旅的戰略目標,聚合武陟黃河文化、綠色生態、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搶抓文旅文創融合發展風口,以黃河文化為品牌、以鄉村旅遊為基礎、以文化遺址為依托、以非遺民俗為體驗、以紅色研學為特色,大力發展黃河遊、鄉村遊、文化遊、休閑遊、紅色遊、研學遊,加快打造“快進慢遊深體驗”的文旅業態。
圍繞打造全國獨有的黃河文化和治水文化集中展示地、研學目的地,該縣係統梳理黃河文化資源,將嘉應觀、人民勝利渠渠首等黃河文化地標串珠成鏈,叫響“遊武陟、讀黃河”研學品牌。以嘉應觀、渠首等景區為重點,以萬花、西滑封等鄉村旅遊示範村為節點,以百姓梨園、黃河龍澤園等觀光農業為支點,先後推出黃河文化研學遊、多彩田園鄉村遊、紅色記憶主題遊、清廉家風文化遊、文物古跡巡禮遊、戶外休閑露營遊、特色市集城市遊等係列精品旅遊線路,實現了文旅資源“串珠成鏈、連片成麵”,讓“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美譽度有了新提升。
端午期間,嘉應觀景區舉辦“龍騰懷川·‘粽’情焦作”2023福至嘉應觀端午遊園係列活動,3天節假日累計接待遊客14萬餘人,同比增長4000%。全縣累計接待遊客35.3萬餘人,同比增長200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60萬餘元,同比增長500%。中秋國慶假日期間,該縣累計接待遊客63.68萬餘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06.14萬餘元,旅遊接待人次、收入與往年同期相比,均有較大增幅。
讓高質量發展“快”起來
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是趕超的關鍵。
近年來,武陟縣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大力實施項目攻堅行動,從“實”謀劃項目、從“好”招引項目、從“快”推進項目、從“優”服務項目,一大批強基礎、補短板、利長遠的文旅項目、工業項目落戶武陟,以重大項目的“穩”“實”,推動了高質量發展的“進”“優”。
10月20日上午,武陟縣中鐵大橋(鄭州)纜索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年產13萬噸橋梁纜索生產基地項目開工,該項目自9月28日達成合作意向後,在武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協調推動下,創造了從洽談到開工僅23天的“武陟速度”。
此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伯恩半導體(河南)有限公司,從簽約到實質落地僅5個月,不僅實現了我市集成電路項目“零”的突破,還創造了“武陟速度”。2022年,該企業實現產值8000萬元,今年預計產值將達1.5億元。
總投資1.88億元的河南大指造紙裝備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年產3套智能造紙成套設備及37套關鍵零部件項目全麵完成既定施工目標任務,目前已投入生產;總投資3億元的焦作市華康糖醇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D-木糖綠色智能化提升改造項目,目前設備已安裝結束,正在調試係統。
不僅僅是工業轉型項目,該縣一大批文旅項目也在快速推進中。總投資80億元的白鹿倉黃河歌謠文化旅遊度假區項目,5月8日舉行了開工儀式;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項目,新投資300萬元完成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總投資1600萬元的禦壩黃河民宿項目主體已完工;總投資8000萬元的何瑭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升級改造項目,已編製完成項目可研報告和項目建議書;嘉應觀汽車營地項目也已完成運營方案。
高品質項目快速推進,高能級創新轉型不甘落後。該縣改革創新實現了“破與立”。今年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7家、總量達4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總量達5家,總量均居全市第一;著力推進五項改革,全省首家在政務服務網開通縣級開發區專屬端口,在全市六縣市率先啟用“二號章”辦證;上線運行全省首家市場主體服務信息平台、“證照聯辦”平台。
經濟運行實現了“穩與進”。前八期“三個一批”簽約項目開工率、開工項目投產率、投產項目達效率分別達100%、60%、100%。今年1~10月份,全縣工業投資完成14.74億元,同比增長35.1%,實施的62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已完成投資74.65億元,項目投資完成率占年度計劃投資的94%,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完成4.07億元,同比增長179%,為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承擔的37個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46億元,超序時進度73個百分點,榮獲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獎第一名。
(記者 王愛軍 王靜鋒 呂正軍 董柏生 王琳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藍天白雲下的武陟縣嘉應觀鎮禦壩村黃河文化研學營地。
核心提示
武陟,“中國黃河文化之鄉”,因周武王伐紂在此登高望遠、會盟諸侯而得名。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萬裏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以及新中國引黃“第一渠”的人民勝利渠、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武陟的每一次發展變遷都與黃河息息相關。這裏堪稱黃河文化無可替代的彙集之地、滋養之地、記憶之地、傳承之地。
新時代新征程,武陟幹部群眾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省、市關於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部署要求,以“擎旗領跑”之勢和勇闖武陟高質量發展新路的勇氣與擔當,在乘勢而上打造高能級文旅、加快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麵,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時值初冬,寒意漸濃。武陟縣西陶鎮西陶村的黃河龍獅文化合作社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每天傍晚,這裏鑼鼓喧天,舞龍耍獅,好不熱鬧,吸引過路群眾駐足觀賞。每月三四十場節慶、婚慶、開業慶典演出,令黃河飛龍傳承人楊飛龍應接不暇。
城西是聲勢浩大的“武”“舞”,城東則是文化味濃鬱的研學遊,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迎來了鄭州大學、鄭州師範學院等來自鄭州、新鄉以及河北邯鄲等地一批又一批研學的學生。而在武陟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首次接觸到簽約再到開工僅用28天的“纜索速度”,從項目開工到交付僅用80天的“榮利達速度”;從項目簽約到實質落地僅用5個月的“伯恩半導體速度”等,一次次刷新了武陟項目建設、轉型發展的速度紀錄,展現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新形象。
讓黃河文化遺存“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9月16日,國家有關部門、沿黃九省區及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專家學者歡聚“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參加河南發展高層論壇·第四屆黃河論壇,圍繞“黃河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題展開研討,為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注入源頭活水。
在武陟舉辦高規格的黃河論壇,這不是第一次。
2020年7月9日至10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黃委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在武陟召開。當年9月上旬,“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暨第九屆河南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又在武陟舉辦。
黃河論壇選擇在武陟,是因為武陟與黃河及黃河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武陟地處黃河中下遊的分界處。自武陟起,黃河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變懸河,曾在此處“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武陟人民群眾在與黃河相依相伴、鬥爭而又相互依存的曆史變遷中,留下了諸多曆史遺跡、故事傳說和風俗習慣。從邢人作丘、大禹治水、商湯王築堤等曆史典故,到祈雨勝地青龍宮、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等諸多文化古跡,還有透露著濃鬱鄉土氣息的黃河號子、懷梆、二股弦等文化曲目,無不見證著中華民族治黃、祭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曆程。
近年來,武陟自覺扛起黃河文化傳承的曆史責任,全麵加快黃河文化遺產的係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大力實施黃河大運河文化遺產係統保護工程,著力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承核心示範區。
黃河交通學院建設了總麵積7900平方米的黃河文化館,從多角度多層麵構建了集黃河文化學習、傳播和創新、實踐為一體的文化育人、學科建設及學術交流平台。
嘉應觀在建設治黃興水博物館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數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把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王景治河、潘季馴束水攻沙、栗毓美拋磚築壩等治河方略製作成場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泥塤傳承人王建在黃河交通學院成立了黃河泥塤藝術學院,開展了黃河泥塤走進機關、鄉村、學校等活動,將中華民族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傳承、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飛龍傳承人楊飛龍創新表演形式,通過高竿延展舞龍高度和表演空間,使灌風的高空飛龍靈動豐滿飄逸大氣,展現出中華龍的精神氣韻……
在常態化開展黃河號子、黃河泥塤等非遺展示展演和傳承活動的同時,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武陟縣舉辦了“盛世嘉應·黃河安瀾”嘉應觀建觀300年慶典,同時舉辦了黃河非遺文化市集、黃河文化千裏研學行·曬書活動暨嘉應觀文獻研究中心掛牌、龍吟之聲·千人塤樂表演、黃河直播文化節等係列主題活動,進一步叫響黃河文化品牌。
11月13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係列節目《天下黃河》聚焦武陟黃河文化,40多分鍾的專題紀錄片《沁黃交彙 古韻新聲》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的曆史底蘊、特色美食和文化傳承。
讓文化旅遊市場“火”起來
11月25日,星期六。中國龍文化故裏——武陟縣龍源街道萬花村接待了來自山東的一個80多人的旅遊團,他們來此感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龍宮”的文化氛圍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龍宮廟會及祈雨習俗”。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杜小晶興奮中顯得有些疲憊:“基本上每天要接待上百名遊客,農曆的二月二、六月初九、十月初六傳統廟會,更是人山人海。今年我們成功舉辦端午萬花奇幻遊、首屆黃河文化節—萬花文旅促消費市集活動、首屆萬花莊端午節嘉年華等係列活動,影響深遠,尤其是二月二前後幾天,村裏接待了17萬餘人,綜合收入超過200萬元。”
一個村莊、一個古跡,因一種文化成了一個景點、一個景區,這在武陟不足為奇。
嘉應觀鎮的禦壩村,因清雍正皇帝命河道總督齊蘇勒在此修壩治河,竣工後親書“禦壩”勒石立碑記之而得名,這裏也是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禦壩碑、黃河中下遊分界處碑均立於此。該村以黃河遺存為載體,建設了以“治黃”科普研學教育體驗為主要內容的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尤其是春節假期、五一黃金周、中秋國慶雙節,成了周邊遊客選擇黃河文化研學的首選地和居民休閑旅遊集散地。
今年年初以來,武陟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緊扣我省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決策部署,緊貼我市打造高能級文旅的戰略目標,聚合武陟黃河文化、綠色生態、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搶抓文旅文創融合發展風口,以黃河文化為品牌、以鄉村旅遊為基礎、以文化遺址為依托、以非遺民俗為體驗、以紅色研學為特色,大力發展黃河遊、鄉村遊、文化遊、休閑遊、紅色遊、研學遊,加快打造“快進慢遊深體驗”的文旅業態。
圍繞打造全國獨有的黃河文化和治水文化集中展示地、研學目的地,該縣係統梳理黃河文化資源,將嘉應觀、人民勝利渠渠首等黃河文化地標串珠成鏈,叫響“遊武陟、讀黃河”研學品牌。以嘉應觀、渠首等景區為重點,以萬花、西滑封等鄉村旅遊示範村為節點,以百姓梨園、黃河龍澤園等觀光農業為支點,先後推出黃河文化研學遊、多彩田園鄉村遊、紅色記憶主題遊、清廉家風文化遊、文物古跡巡禮遊、戶外休閑露營遊、特色市集城市遊等係列精品旅遊線路,實現了文旅資源“串珠成鏈、連片成麵”,讓“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美譽度有了新提升。
端午期間,嘉應觀景區舉辦“龍騰懷川·‘粽’情焦作”2023福至嘉應觀端午遊園係列活動,3天節假日累計接待遊客14萬餘人,同比增長4000%。全縣累計接待遊客35.3萬餘人,同比增長200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60萬餘元,同比增長500%。中秋國慶假日期間,該縣累計接待遊客63.68萬餘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06.14萬餘元,旅遊接待人次、收入與往年同期相比,均有較大增幅。
讓高質量發展“快”起來
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是趕超的關鍵。
近年來,武陟縣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大力實施項目攻堅行動,從“實”謀劃項目、從“好”招引項目、從“快”推進項目、從“優”服務項目,一大批強基礎、補短板、利長遠的文旅項目、工業項目落戶武陟,以重大項目的“穩”“實”,推動了高質量發展的“進”“優”。
10月20日上午,武陟縣中鐵大橋(鄭州)纜索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年產13萬噸橋梁纜索生產基地項目開工,該項目自9月28日達成合作意向後,在武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協調推動下,創造了從洽談到開工僅23天的“武陟速度”。
此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伯恩半導體(河南)有限公司,從簽約到實質落地僅5個月,不僅實現了我市集成電路項目“零”的突破,還創造了“武陟速度”。2022年,該企業實現產值8000萬元,今年預計產值將達1.5億元。
總投資1.88億元的河南大指造紙裝備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年產3套智能造紙成套設備及37套關鍵零部件項目全麵完成既定施工目標任務,目前已投入生產;總投資3億元的焦作市華康糖醇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D-木糖綠色智能化提升改造項目,目前設備已安裝結束,正在調試係統。
不僅僅是工業轉型項目,該縣一大批文旅項目也在快速推進中。總投資80億元的白鹿倉黃河歌謠文化旅遊度假區項目,5月8日舉行了開工儀式;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項目,新投資300萬元完成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總投資1600萬元的禦壩黃河民宿項目主體已完工;總投資8000萬元的何瑭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升級改造項目,已編製完成項目可研報告和項目建議書;嘉應觀汽車營地項目也已完成運營方案。
高品質項目快速推進,高能級創新轉型不甘落後。該縣改革創新實現了“破與立”。今年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7家、總量達4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總量達5家,總量均居全市第一;著力推進五項改革,全省首家在政務服務網開通縣級開發區專屬端口,在全市六縣市率先啟用“二號章”辦證;上線運行全省首家市場主體服務信息平台、“證照聯辦”平台。
經濟運行實現了“穩與進”。前八期“三個一批”簽約項目開工率、開工項目投產率、投產項目達效率分別達100%、60%、100%。今年1~10月份,全縣工業投資完成14.74億元,同比增長35.1%,實施的62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已完成投資74.65億元,項目投資完成率占年度計劃投資的94%,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完成4.07億元,同比增長179%,為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承擔的37個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46億元,超序時進度73個百分點,榮獲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獎第一名。
(記者 王愛軍 王靜鋒 呂正軍 董柏生 王琳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