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中建集團:科技創新做強核心競爭力 綠色低碳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更新時間:2024/5/24 10:59:27    來源:新華社

  投資建設了國內75%的重點機場、75%的衛星發射基地、三分之一的城市綜合管廊、50%的核電站……

  中國建築集團作為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和我國最大的建築設計綜合企業集團,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建造轉型升級,圍繞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啟航,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激發建築產業、現代產業建設新活力。

  堅持創新驅動,做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

  一鍵啟動,3分鍾可將居住空間主要環境指標,切換至平原地區水平——中建三局曆時五年自主研發的“零海拔屋”,正在酒店、民居、營房、科考、工程建設等場景下實現應用。

  從可給建築做“B超”的X—MEN機器人,到超高層北鬥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從“空中造塔機”到“智能裝配造橋機”……推動建築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科技創新是中建集團做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的“密碼”。

  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鄭學選表示,要研究把握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新態勢。從建築產業自身來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先進科技賦能,要保持敏感性、適應性,加強前沿技術研究使用,用以改造升級建築業務,始終保持最強競爭力。

  通過智慧數字技術賦能,我國建造模式正在實現流程再造、結構重塑和價值提升。

  走進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記者很難相信眼前的新樓房僅用3個月時間實現了“原拆原建”。據了解,這是北京市首個C-MiC(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築)項目。“模塊化集成建築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全要素建築生產施工模型,生產過程也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變高空作業為平麵流水作業,與現場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的施工方式相比,大幅提高精度、品質、效率。”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寶軍說。

  近年來,中建集團將物聯網、人工智能、BIM(建築信息模型)等新技術深度植入建造工藝流程,提高了施工生產自動化水平。

  聚焦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建築業是實施節能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之一。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發展,是中建集團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走進中建科技研發實施的全球首個運行中的“光儲直柔”建築——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建綠色產業園辦公樓,隻見4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屋頂鋪設了大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

  中建科技“光儲直柔”項目把房子變成大型“充電寶”,每年節電超10萬度,節約標準煤約33.34噸,減少碳排放超47%,相當於植樹16萬平方米。

  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裝配式建築智慧建造平台”;發布行業首創碳管理數據平台……近年來,中建集團共參加了100餘個近零能耗建築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整體性綜合解決能力。

  造林增綠、治沙護河、降碳減汙,中建集團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在城鄉生態環保領域開展綠色低碳實踐。

  在北京,中建生態環境密雲農汙治理項目,采用“村鎮廠網一體化”運營模式,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在重慶,對廣陽島進行生態修複,島上記錄的植物、動物分別從修複前的383種、310種增加到現在的600多種和450多種……

  山水之間,綠能源源不斷。中建集團助力構建風、光、水等清潔能源供應體係,同時運用清潔能源技術對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進行全過程綠色低碳改造。

  中建集團雙碳辦公室副主任李叢笑表示,將持續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標杆意義的近零能耗、零碳建築燈塔項目,引領建築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拓展百姓宜居宜業生活

  灰磚紅瓦、西式山花、精致拱門……經過一年煥新,由中建集團旗下中海企業發展集團主導開發的上海黃浦區建國東路69和70街坊的兩處樣板段終於亮相。

  其中,位於建國東路70街坊曆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中的三座百年文保建築“鶴鳴裏”“鴻寧裏”“順鑫裏”同時實現平移。

  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是上海市體量最大的石庫門裏弄之一。“這一輪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命題是曆史風貌保護和民生改造的整體融合。”中海發展上海公司建國東路項目副總監朱淩說。

  中建集團將“做有溫度的城市更新”理念貫穿在城市更新改造項目中,讓城市空間煥發新的生機。

  在河南省安陽市,中建一局承建的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於今年2月開館,成為河南文旅的一處新地標。

  在雲南省昭通市,中建基礎聯合體中標合同額47.43億元的昭陽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後可以更好地統籌地區發展和安全,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的效能和利用率。

  近10年,中建集團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承建學校、醫院、體育設施類項目4651個,合同額18845.2億元,在各地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讓發展更有溫度,為百姓創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空間。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中建集團:科技創新做強核心競爭力 綠色低碳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2024/5/24 10:59:27    來源:新華社

      投資建設了國內75%的重點機場、75%的衛星發射基地、三分之一的城市綜合管廊、50%的核電站……

      中國建築集團作為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和我國最大的建築設計綜合企業集團,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建造轉型升級,圍繞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啟航,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激發建築產業、現代產業建設新活力。

      堅持創新驅動,做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

      一鍵啟動,3分鍾可將居住空間主要環境指標,切換至平原地區水平——中建三局曆時五年自主研發的“零海拔屋”,正在酒店、民居、營房、科考、工程建設等場景下實現應用。

      從可給建築做“B超”的X—MEN機器人,到超高層北鬥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從“空中造塔機”到“智能裝配造橋機”……推動建築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科技創新是中建集團做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的“密碼”。

      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鄭學選表示,要研究把握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的產業發展新態勢。從建築產業自身來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先進科技賦能,要保持敏感性、適應性,加強前沿技術研究使用,用以改造升級建築業務,始終保持最強競爭力。

      通過智慧數字技術賦能,我國建造模式正在實現流程再造、結構重塑和價值提升。

      走進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記者很難相信眼前的新樓房僅用3個月時間實現了“原拆原建”。據了解,這是北京市首個C-MiC(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築)項目。“模塊化集成建築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全要素建築生產施工模型,生產過程也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變高空作業為平麵流水作業,與現場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的施工方式相比,大幅提高精度、品質、效率。”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寶軍說。

      近年來,中建集團將物聯網、人工智能、BIM(建築信息模型)等新技術深度植入建造工藝流程,提高了施工生產自動化水平。

      聚焦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建築業是實施節能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之一。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發展,是中建集團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走進中建科技研發實施的全球首個運行中的“光儲直柔”建築——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建綠色產業園辦公樓,隻見4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屋頂鋪設了大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

      中建科技“光儲直柔”項目把房子變成大型“充電寶”,每年節電超10萬度,節約標準煤約33.34噸,減少碳排放超47%,相當於植樹16萬平方米。

      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裝配式建築智慧建造平台”;發布行業首創碳管理數據平台……近年來,中建集團共參加了100餘個近零能耗建築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整體性綜合解決能力。

      造林增綠、治沙護河、降碳減汙,中建集團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在城鄉生態環保領域開展綠色低碳實踐。

      在北京,中建生態環境密雲農汙治理項目,采用“村鎮廠網一體化”運營模式,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在重慶,對廣陽島進行生態修複,島上記錄的植物、動物分別從修複前的383種、310種增加到現在的600多種和450多種……

      山水之間,綠能源源不斷。中建集團助力構建風、光、水等清潔能源供應體係,同時運用清潔能源技術對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進行全過程綠色低碳改造。

      中建集團雙碳辦公室副主任李叢笑表示,將持續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標杆意義的近零能耗、零碳建築燈塔項目,引領建築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拓展百姓宜居宜業生活

      灰磚紅瓦、西式山花、精致拱門……經過一年煥新,由中建集團旗下中海企業發展集團主導開發的上海黃浦區建國東路69和70街坊的兩處樣板段終於亮相。

      其中,位於建國東路70街坊曆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中的三座百年文保建築“鶴鳴裏”“鴻寧裏”“順鑫裏”同時實現平移。

      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是上海市體量最大的石庫門裏弄之一。“這一輪城市更新最重要的命題是曆史風貌保護和民生改造的整體融合。”中海發展上海公司建國東路項目副總監朱淩說。

      中建集團將“做有溫度的城市更新”理念貫穿在城市更新改造項目中,讓城市空間煥發新的生機。

      在河南省安陽市,中建一局承建的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於今年2月開館,成為河南文旅的一處新地標。

      在雲南省昭通市,中建基礎聯合體中標合同額47.43億元的昭陽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後可以更好地統籌地區發展和安全,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的效能和利用率。

      近10年,中建集團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承建學校、醫院、體育設施類項目4651個,合同額18845.2億元,在各地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讓發展更有溫度,為百姓創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空間。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