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福建建陽:特色產業旺 山鄉奔富忙
更新時間:2024-4-23 10:56:55    來源:新華社

  暮春時節,走進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扁溪村一處草莓大棚,一顆顆鮮紅的草莓掩映在綠葉之間,散發出果香。采摘、分揀、稱重、裝車……每到傍晚,扁溪村村民陳玉蘭的草莓大棚內一派繁忙景象。不久後,這些草莓將陸續出現在附近鄉鎮的農貿市場上。

  “草莓成熟以來,每逢周末,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來體驗采摘草莓的樂趣。”陳玉蘭告訴記者,草莓生長周期較短,產量高、見效快。“通常種植2個月後就可以結果,畝產超過3000斤,去年種了7畝草莓,收入將近15萬元。”

  陳玉蘭所在的扁溪村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植草莓,目前草莓種植麵積600多畝。村支書潘鴻介紹,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少村民積極發展“草莓種植+旅遊采摘”聯動經營,“錢袋子”越來越鼓。“全村100多戶村民種植草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7萬元。”

  距離扁溪村不遠處,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村民廖成義的建盞作坊內,工人們正在為盞坯上釉。這些上完釉的盞坯在變成建盞成品之前,還要經過晾釉、裝窯、焙燒等多道工序。廖成義說,建盞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最近幾年,在電商平台的帶動下,建盞的名氣越來越大,銷售版圖也從原先傳統的南方市場拓展至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客戶越來越多。

  後井村是宋代建盞主要生產地,相傳曆史上曾有“百窯百井”的盛況。兩宋時期,“鬥茶”風靡,使得建盞名重一時,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然而,宋末元初後,由於飲茶風俗的變遷,盛極一時的建盞燒製技藝一度失傳。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當地政府和陶藝工匠的努力下,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重煥生機。

  如今,失而複得的建盞燒製技藝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產業。“通過發展建盞產業,戶均年增收入超過10萬元,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裏。”後井村村支書鍾偉民介紹,後井村目前常住人口600多人,其中從事建盞相關產業的超過500人。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也讓返鄉的村民心中更有底氣。建陽區小湖鎮祝中村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紅糖村”,古法榨糖技藝傳承百年。種植甘蔗、成立合作社、開辦加工廠……2015年底,看好紅糖產業發展前景的祝中村“90後”村民楊武禎從外地返鄉創業。他說:“除了傳統的紅糖製品,我們還推出了紅糖麻花、紅糖酥餅、紅糖牛軋糖等產品,去年銷售收入超過40萬元。”

  這是建陽區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建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利誠說,今後當地將繼續加強引導,鼓勵更多鄉村因地製宜發展草莓、建盞、紅糖、茶葉等特色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文章編輯:李燦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福建建陽:特色產業旺 山鄉奔富忙
2024-4-23 10:56:55    來源:新華社

  暮春時節,走進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扁溪村一處草莓大棚,一顆顆鮮紅的草莓掩映在綠葉之間,散發出果香。采摘、分揀、稱重、裝車……每到傍晚,扁溪村村民陳玉蘭的草莓大棚內一派繁忙景象。不久後,這些草莓將陸續出現在附近鄉鎮的農貿市場上。

  “草莓成熟以來,每逢周末,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來體驗采摘草莓的樂趣。”陳玉蘭告訴記者,草莓生長周期較短,產量高、見效快。“通常種植2個月後就可以結果,畝產超過3000斤,去年種了7畝草莓,收入將近15萬元。”

  陳玉蘭所在的扁溪村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植草莓,目前草莓種植麵積600多畝。村支書潘鴻介紹,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少村民積極發展“草莓種植+旅遊采摘”聯動經營,“錢袋子”越來越鼓。“全村100多戶村民種植草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7萬元。”

  距離扁溪村不遠處,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村民廖成義的建盞作坊內,工人們正在為盞坯上釉。這些上完釉的盞坯在變成建盞成品之前,還要經過晾釉、裝窯、焙燒等多道工序。廖成義說,建盞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最近幾年,在電商平台的帶動下,建盞的名氣越來越大,銷售版圖也從原先傳統的南方市場拓展至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客戶越來越多。

  後井村是宋代建盞主要生產地,相傳曆史上曾有“百窯百井”的盛況。兩宋時期,“鬥茶”風靡,使得建盞名重一時,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然而,宋末元初後,由於飲茶風俗的變遷,盛極一時的建盞燒製技藝一度失傳。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當地政府和陶藝工匠的努力下,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重煥生機。

  如今,失而複得的建盞燒製技藝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產業。“通過發展建盞產業,戶均年增收入超過10萬元,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了村裏。”後井村村支書鍾偉民介紹,後井村目前常住人口600多人,其中從事建盞相關產業的超過500人。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也讓返鄉的村民心中更有底氣。建陽區小湖鎮祝中村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紅糖村”,古法榨糖技藝傳承百年。種植甘蔗、成立合作社、開辦加工廠……2015年底,看好紅糖產業發展前景的祝中村“90後”村民楊武禎從外地返鄉創業。他說:“除了傳統的紅糖製品,我們還推出了紅糖麻花、紅糖酥餅、紅糖牛軋糖等產品,去年銷售收入超過40萬元。”

  這是建陽區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建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利誠說,今後當地將繼續加強引導,鼓勵更多鄉村因地製宜發展草莓、建盞、紅糖、茶葉等特色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