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不會改變
更新時間:2024-3-6 10:45:47    來源:新華社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在京開幕,吸引全球關注的目光。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麵對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中國經濟成績來之不易、可圈可點。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中國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持續為自身發展、地區繁榮以及全球經濟複蘇貢獻力量。

  回升向好,韌性強勁

  “全世界都對2024年中國發展充滿期待。”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裏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連續10多年保持烏拉圭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有很多期待。

  2023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突破萬億元,凸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轉型、提質升級。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表示,中國正從此前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過程中也麵臨多重挑戰。麵對嚴峻複雜形勢,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濟運行持續向好。

  綜合分析研判,中國發展麵臨的環境仍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也正因此,不少跨國企業“用腳投票”,選擇在中國增資擴產,共享中國高質量發展紅利。

  英中貿易協會執行董事莉絲·貝特爾森表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壯大,“許多英國企業看到中國市場巨大價值,加倍努力發展中國業務”。

  中國美國商會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在華美企對中國發展前景預期進一步提升,50%的受訪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首選或前三位投資目的地。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對記者說,中國有強大的製造業和供應鏈,還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對美國企業有著持續的吸引力,“要想保持全球競爭力,必須在中國市場磨礪”。 

  德國經濟研究所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當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

  外企在華“深耕”熱度不減,外資在華投入也發生著結構性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37.3%,創曆史新高,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引資增長6.5%。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聖彼得堡分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柳德米拉·韋謝洛娃認為,中國近期出台一係列優化外企在華營商環境的政策,致力於解決外企在華運營的實際困難,積極吸引外資對關鍵領域增資擴產、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有望進一步激發發展潛力。

  荷蘭經濟學家海科·埃貝斯表示,從長遠來看,經濟成功是由開放程度、教育投入、競爭力、基礎設施投入、創新和生產力增長等多重因素驅動的。近年來,中國在這些領域持續投入,“我對中國的長期發展感到樂觀”。

  聚焦民生,以人為本

  連日來,海外媒體對中國兩會的關注持續升溫。韓國《中央日報》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今年中國兩會的一個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中國現在的目標是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

  多位國際人士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隻是關注指標數據,更注重人民的幸福安康。

  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博格-烏伊告訴記者,以人為本的發展之道深植於中國曆史文化。中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顯示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優先考慮的是可持續和平衡,而不僅僅是追求速度。

  黎巴嫩“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新聞網站總編阿裏·拉亞表示,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而這一火車頭正在穩步前行。中國緊跟時代進步和技術變革的步伐,製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麵規劃,推動實現國家繁榮,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麵對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取得這樣的成績令人矚目。

  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納伊朱認為,中國善於用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既是理性的經濟,也是深刻的哲學”。他表示,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更多穩定性。

  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克雷希米爾·馬燦說,中國經濟克服困難、保持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中國聚焦民生、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

  合作共贏,共享機遇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但有力推動自身經濟發展,更做大全球經濟發展的“蛋糕”,給世界提供合作共贏的機遇。

  作為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雅萬高鐵開通運營已超過140天,累計發送旅客超過200萬人次,為印尼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名城萬隆之間的交通提供了新選擇。

  “印尼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受益者之一,雅萬高鐵隻是其中一個合作成功案例。”印尼最大私營銀行中亞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巴拉·馬米亞告訴記者,無論從工業生產還是貿易角度看,共建“一帶一路”都有助於印尼經濟轉型升級。

  共建“一帶一路”提出10年多來,一大批項目落地生根,開拓出一條通向共同發展的合作之路、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

  2023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2%,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2.8%,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46.6%。

  從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到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再到阿拉曼新城超高綜合體項目……談及埃及和中國近年來的合作成果,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學中文係教授納賽爾·阿卜杜勒-阿勒如數家珍。

  阿卜杜勒-阿勒告訴記者,中國秉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尋求全球合作與發展,為各國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不同以往的視角”。中國積極主導或參與創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機製等,“為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開辟了新視野,為全球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伊拉克提克裏特大學政治地理學教授穆薩納·馬茲魯伊表示,中國政府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等重要倡議,是中國麵向全球的“又一次偉大開放”,為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給世界經濟和貿易帶來廣泛的積極影響。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不會改變
    2024-3-6 10:45:47    來源:新華社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在京開幕,吸引全球關注的目光。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麵對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中國經濟成績來之不易、可圈可點。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中國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持續為自身發展、地區繁榮以及全球經濟複蘇貢獻力量。

      回升向好,韌性強勁

      “全世界都對2024年中國發展充滿期待。”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裏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連續10多年保持烏拉圭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有很多期待。

      2023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突破萬億元,凸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轉型、提質升級。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表示,中國正從此前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過程中也麵臨多重挑戰。麵對嚴峻複雜形勢,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濟運行持續向好。

      綜合分析研判,中國發展麵臨的環境仍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也正因此,不少跨國企業“用腳投票”,選擇在中國增資擴產,共享中國高質量發展紅利。

      英中貿易協會執行董事莉絲·貝特爾森表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壯大,“許多英國企業看到中國市場巨大價值,加倍努力發展中國業務”。

      中國美國商會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在華美企對中國發展前景預期進一步提升,50%的受訪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首選或前三位投資目的地。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對記者說,中國有強大的製造業和供應鏈,還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對美國企業有著持續的吸引力,“要想保持全球競爭力,必須在中國市場磨礪”。 

      德國經濟研究所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當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

      外企在華“深耕”熱度不減,外資在華投入也發生著結構性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37.3%,創曆史新高,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引資增長6.5%。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聖彼得堡分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柳德米拉·韋謝洛娃認為,中國近期出台一係列優化外企在華營商環境的政策,致力於解決外企在華運營的實際困難,積極吸引外資對關鍵領域增資擴產、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有望進一步激發發展潛力。

      荷蘭經濟學家海科·埃貝斯表示,從長遠來看,經濟成功是由開放程度、教育投入、競爭力、基礎設施投入、創新和生產力增長等多重因素驅動的。近年來,中國在這些領域持續投入,“我對中國的長期發展感到樂觀”。

      聚焦民生,以人為本

      連日來,海外媒體對中國兩會的關注持續升溫。韓國《中央日報》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今年中國兩會的一個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中國現在的目標是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

      多位國際人士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隻是關注指標數據,更注重人民的幸福安康。

      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博格-烏伊告訴記者,以人為本的發展之道深植於中國曆史文化。中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顯示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優先考慮的是可持續和平衡,而不僅僅是追求速度。

      黎巴嫩“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新聞網站總編阿裏·拉亞表示,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而這一火車頭正在穩步前行。中國緊跟時代進步和技術變革的步伐,製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麵規劃,推動實現國家繁榮,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麵對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取得這樣的成績令人矚目。

      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納伊朱認為,中國善於用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既是理性的經濟,也是深刻的哲學”。他表示,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更多穩定性。

      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克雷希米爾·馬燦說,中國經濟克服困難、保持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中國聚焦民生、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

      合作共贏,共享機遇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但有力推動自身經濟發展,更做大全球經濟發展的“蛋糕”,給世界提供合作共贏的機遇。

      作為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雅萬高鐵開通運營已超過140天,累計發送旅客超過200萬人次,為印尼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名城萬隆之間的交通提供了新選擇。

      “印尼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受益者之一,雅萬高鐵隻是其中一個合作成功案例。”印尼最大私營銀行中亞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巴拉·馬米亞告訴記者,無論從工業生產還是貿易角度看,共建“一帶一路”都有助於印尼經濟轉型升級。

      共建“一帶一路”提出10年多來,一大批項目落地生根,開拓出一條通向共同發展的合作之路、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

      2023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2%,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2.8%,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46.6%。

      從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到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再到阿拉曼新城超高綜合體項目……談及埃及和中國近年來的合作成果,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學中文係教授納賽爾·阿卜杜勒-阿勒如數家珍。

      阿卜杜勒-阿勒告訴記者,中國秉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尋求全球合作與發展,為各國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不同以往的視角”。中國積極主導或參與創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機製等,“為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開辟了新視野,為全球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伊拉克提克裏特大學政治地理學教授穆薩納·馬茲魯伊表示,中國政府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等重要倡議,是中國麵向全球的“又一次偉大開放”,為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給世界經濟和貿易帶來廣泛的積極影響。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