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近日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製,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
現代育種什麼樣?如何讓種業創新跑出“加速度”?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好品種助力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
立春節氣前後,正是為春耕備種的關鍵時節。
在陝西楊淩,中國中化旗下先正達集團中國楊淩技術中心格外繁忙。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在對一板板玉米樣品提取DNA,開展分子檢測。在自動化溫室,玉米取樣、移栽、授粉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和烹飪技術,育種也需要有好的種質資源、科技創新平台和育種技術。”楊淩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對記者說。
“楊淩技術中心采用雙單倍體工廠化生產平台、高通量分子檢測和生物育種性狀快速整合等領先技術,玉米育種比傳統育種提速2.5倍以上。”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洛文傑說,在中國的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與全球同事通力合作,成果將惠及中國和世界。
楊淩中心是種質創新和新品種一體化研發平台,建設投資約3.45億元,自2019年成立以來,有力支撐了新品種開發。2023年先正達集團中國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1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14個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
穩產增產根本出路是科技。我國明確2024年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堅持穩麵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緊緊扭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今年糧食生產的一個關鍵是大麵積單產提升,聚焦糧油生產重點縣,整建製推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
新技術探路智能育種4.0時代
傳統的育種,需要觀察性狀的田間表現,不斷篩選、組合。在楊淩中心,創新成為一種相對可控、可預期的過程。育種家戴上“基因眼鏡”,可以精準預測育種材料是否具備想要的性狀。
這個“基因眼鏡”就是分子檢測。在高通量檢測平台,借助分子標記技術,科研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從數十萬乃至數百萬材料中篩選出所需基因。在生物育種性狀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實現4至5代的“迭代”能力,超過國內行業2至3代/年的平均水平。
“如果說傳統育種是大海撈魚,那麼我們正在實現定向撒網,既快又準。”楊淩技術中心性狀整合中心負責人楊炳鵬說。
在2022年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國家種業陣型企業中,先正達集團中國、北大荒墾豐等32家優勢企業入圍,聚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薯類等重要作物,構建“補短板”企業陣型。
“近年來,創新平台建設、校企合作有很大提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玉米育種專家薛吉全說,雙方通過種質資源的聯合測配,篩選優良的組合,並把已經審定的品種放到企業高通量測試網絡體係中,進一步評價豐產性、適應性和商業化開發價值。
當前,發達國家正邁向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能育種4.0時代,我國育種行業處在由雜交育種2.0階段向分子育種3.0階段的過渡期。現代育種平台的建設應用,正推動我國種業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
同發力助推種業振興
“昨天還是短袖,今天就換上羽絨服了。海南、楊淩往返出差很多,育種需要合適的溫度,我們是追春天的人。相信種業發展也一定會迎來春天。”先正達集團中國種業事業部戰略負責人張曉強對記者說。
種業振興,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製是關鍵。
張曉強介紹,圍繞品種研發、選育、擴繁、推廣,一方麵加快構築核心環節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另一方麵,與研發機構建立緊密合作機製,將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識別、篩選和轉化,最終推向市場。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馬江濤表示,已引進培育百餘家種業企業入區發展,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大學為支撐、企業為主體、園區為平台的種業創新體係。今後將持續加強創新攻關、要素集聚、培優扶強、示範推廣。
“近年來,農業領域很多科技專項都是按照科企合作等模式進行的。下一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動中國種業加快邁向4.0階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房玉林說。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製,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
現代育種什麼樣?如何讓種業創新跑出“加速度”?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好品種助力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
立春節氣前後,正是為春耕備種的關鍵時節。
在陝西楊淩,中國中化旗下先正達集團中國楊淩技術中心格外繁忙。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在對一板板玉米樣品提取DNA,開展分子檢測。在自動化溫室,玉米取樣、移栽、授粉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和烹飪技術,育種也需要有好的種質資源、科技創新平台和育種技術。”楊淩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對記者說。
“楊淩技術中心采用雙單倍體工廠化生產平台、高通量分子檢測和生物育種性狀快速整合等領先技術,玉米育種比傳統育種提速2.5倍以上。”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洛文傑說,在中國的先正達集團科研人員與全球同事通力合作,成果將惠及中國和世界。
楊淩中心是種質創新和新品種一體化研發平台,建設投資約3.45億元,自2019年成立以來,有力支撐了新品種開發。2023年先正達集團中國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1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14個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
穩產增產根本出路是科技。我國明確2024年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堅持穩麵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緊緊扭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今年糧食生產的一個關鍵是大麵積單產提升,聚焦糧油生產重點縣,整建製推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
新技術探路智能育種4.0時代
傳統的育種,需要觀察性狀的田間表現,不斷篩選、組合。在楊淩中心,創新成為一種相對可控、可預期的過程。育種家戴上“基因眼鏡”,可以精準預測育種材料是否具備想要的性狀。
這個“基因眼鏡”就是分子檢測。在高通量檢測平台,借助分子標記技術,科研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從數十萬乃至數百萬材料中篩選出所需基因。在生物育種性狀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實現4至5代的“迭代”能力,超過國內行業2至3代/年的平均水平。
“如果說傳統育種是大海撈魚,那麼我們正在實現定向撒網,既快又準。”楊淩技術中心性狀整合中心負責人楊炳鵬說。
在2022年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國家種業陣型企業中,先正達集團中國、北大荒墾豐等32家優勢企業入圍,聚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薯類等重要作物,構建“補短板”企業陣型。
“近年來,創新平台建設、校企合作有很大提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玉米育種專家薛吉全說,雙方通過種質資源的聯合測配,篩選優良的組合,並把已經審定的品種放到企業高通量測試網絡體係中,進一步評價豐產性、適應性和商業化開發價值。
當前,發達國家正邁向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能育種4.0時代,我國育種行業處在由雜交育種2.0階段向分子育種3.0階段的過渡期。現代育種平台的建設應用,正推動我國種業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
同發力助推種業振興
“昨天還是短袖,今天就換上羽絨服了。海南、楊淩往返出差很多,育種需要合適的溫度,我們是追春天的人。相信種業發展也一定會迎來春天。”先正達集團中國種業事業部戰略負責人張曉強對記者說。
種業振興,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製是關鍵。
張曉強介紹,圍繞品種研發、選育、擴繁、推廣,一方麵加快構築核心環節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另一方麵,與研發機構建立緊密合作機製,將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進行有效識別、篩選和轉化,最終推向市場。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馬江濤表示,已引進培育百餘家種業企業入區發展,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大學為支撐、企業為主體、園區為平台的種業創新體係。今後將持續加強創新攻關、要素集聚、培優扶強、示範推廣。
“近年來,農業領域很多科技專項都是按照科企合作等模式進行的。下一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動中國種業加快邁向4.0階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房玉林說。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