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東北國企高質量發展一線故事
更新時間:2024-1-10 10:12:32    來源:新華社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基礎,讓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過往。

  進入新時代,國產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複興號”高速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又在東北誕生,續寫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絢爛篇章。

  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東北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麵振興,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上,這些曆史悠久、持續貢獻的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更為突出,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啃創新“硬骨頭”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

  深冬的鬆花江畔滴水成冰,吉林化纖的車間裏熱鬧又繁忙。一捆捆白色的碳纖維原絲整齊排列在生產線上,經過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等工序,被加工為黑色碳絲,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

  碳纖維被譽為“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生產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不僅售價高,還一度“一絲難求”。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吉林化纖下決心研發出屬於中國的碳纖維。由於技術封鎖,研發碳纖維材料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別人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研發原絲連‘石頭’都摸不著。”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絲技術負責人陳海軍說。

  上百次試驗、上千次調整、上萬組數據,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粘度不穩定等多道難關,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的先河。持續攻堅,公司首創的25K、35K、50K大絲束碳纖維全麵投放市場,碳纖維產業創新陸續取得突破。

  像這樣的創新突破故事,在東北國企中不勝枚舉。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公司工藝研究所高級主管工程師李曉丹帶領團隊,攻克航空製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

  經過無數次試驗,一台搭載著數十項增材製造零件的產品試驗成功,我國增材製造技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航空工業的每一步,背後都是成百上千項技術的突破創新。東北國企堅持不斷啃下創新“硬骨頭”,持續不懈推出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

  日前,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誌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其中,被視為“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就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研發機構等十年磨一劍,按照2400多張設計圖紙鑄造成的“大國重器”。

  打數字“組合拳”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在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集中控製中心,十幾名技術工人緊盯幾十塊電子屏幕,“隔空”操作幾台超百噸轉爐的運轉。附近的生產車間內,一個個鋼包裝滿上千攝氏度的鐵水,經過扒渣、脫硫等工序倒入轉爐,精煉成鋼,整個現場卻很少看到工人身影。

  鋼廠、汽車廠曾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詞。不過對於鞍鋼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等見證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東北老牌國企來說,智能設備取代人工值守,生產正變得越來越智慧和精細。

  記者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看到,上百台AGV搬運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在生產需要的時點將物料精準送達生產線;輪胎隨著車輛在生產線上的運行邊走邊裝,搬運機器人與裝配機器人通過數據協調,實現默契超高精度定位。

  “我們在車間裏看到現實的生產,在電腦數據係統內,還有一個可以映射這裏全部生產環節的數字孿生工廠。”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數字化部部長宋磊對記者說,車輛生產出來便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在全生命周期質量100%智能可控、可追溯。

  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改造。遼寧省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省圍繞“智改數轉”,力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及技術骨幹培訓全覆蓋;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已占GDP約30%。

  黑龍江畔,長白山下,鴨綠江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新路。

  鞍鋼集團實現了“一鍵煉鋼”:銷售係統發來的鋼材需求一經確認,在千裏之外也能立刻讓鋼廠自動開啟生產流程。哈電集團實現了“遠程會診”: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客戶的設備數據實時傳回,可以遠程提供風險預判、節能評估、設備管理服務。

  在中國一重,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聽話地”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序轉動,磨削成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數字化辦公室經理張繼鵬說,依托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平台,軋電車間34台數控機床都安裝了數據采集模塊,實現了機床聯網、能耗監測及車間透明化管理。

  “數字工廠”如火如荼,“數字農場”建設也熱火朝天。記者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閆家崗農場有限公司看到,整個農場實現5G網絡覆蓋,可以對農田進行全要素數據采集。在生產季,“葉齡儀”通過5G+高清AI攝像頭,對水稻的葉齡智能診斷、病害識別;水渠邊,自動水位儀根據土壤墒情監測,定時定量開啟閘門灌溉莊稼。

  扛綠色“重擔子” 聚焦“雙碳”麵向未來

  從巍巍大小興安嶺到茫茫長白山林海雪原,從寬廣遼闊的草原到蜿蜒入海的江河……東北生態環境優勢突出,森林麵積、濕地麵積、自然保護區占比均居全國前列。

  為了守護生態,保衛藍天,東北國企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統產業奮力“向綠”而行。

  在吉林省吉林市,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雛形已現,建成後每年增產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近300萬噸,與吉林西部風光發電聯動,設計新增用電由“綠電”保障。

  2022年東北三省原油產量4375萬噸,占全國21.4%。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行業,東北能源產業奮力實現綠色“蝶變”。努力保持穩產的同時,東北國有油田企業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業務,建設美麗新油田。

  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群英西泡及北站泡,一塊塊光伏板在水麵有序鋪開,大慶油田星火水麵光伏示範工程實現了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石油係統內首個水麵光伏項目,可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達2.2萬噸。

  600多公裏之外,位於遼寧的撫礦集團昔日沙礫漫天、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西舍場,如今被光伏板、植被所覆蓋,成為新能源基地。不久前,西舍場300MW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可年均發電4.4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萬噸。

  聚焦“雙碳”目標,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麵向未來有了綠色發展底氣,更讓東北地區借勢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深冬的吉林大地冰封雪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鐵事業部製造中心鋁車體產線,為塞爾維亞量身定製的高速動車組車體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組焊。

  “更智能、更綠色、更舒適、更友好。”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匈塞鐵路動車組項目設計經理荀玉濤對記者說,列車完全遵循歐盟技術標準,大範圍采用環保材料,材料可回收率提高10%,材料可降解率提高15%。“我們還提高了電製動率,減少車輛走行部件損耗。車頭流線型低阻力設計,節能約10%。”他說。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東北國企高質量發展一線故事
    2024-1-10 10:12:32    來源:新華社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基礎,讓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過往。

      進入新時代,國產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複興號”高速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又在東北誕生,續寫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絢爛篇章。

      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東北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麵振興,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上,這些曆史悠久、持續貢獻的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更為突出,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啃創新“硬骨頭”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

      深冬的鬆花江畔滴水成冰,吉林化纖的車間裏熱鬧又繁忙。一捆捆白色的碳纖維原絲整齊排列在生產線上,經過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等工序,被加工為黑色碳絲,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

      碳纖維被譽為“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生產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不僅售價高,還一度“一絲難求”。

      立誌打破被動局麵,吉林化纖下決心研發出屬於中國的碳纖維。由於技術封鎖,研發碳纖維材料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別人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研發原絲連‘石頭’都摸不著。”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絲技術負責人陳海軍說。

      上百次試驗、上千次調整、上萬組數據,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粘度不穩定等多道難關,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的先河。持續攻堅,公司首創的25K、35K、50K大絲束碳纖維全麵投放市場,碳纖維產業創新陸續取得突破。

      像這樣的創新突破故事,在東北國企中不勝枚舉。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公司工藝研究所高級主管工程師李曉丹帶領團隊,攻克航空製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

      經過無數次試驗,一台搭載著數十項增材製造零件的產品試驗成功,我國增材製造技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航空工業的每一步,背後都是成百上千項技術的突破創新。東北國企堅持不斷啃下創新“硬骨頭”,持續不懈推出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

      日前,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誌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其中,被視為“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就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研發機構等十年磨一劍,按照2400多張設計圖紙鑄造成的“大國重器”。

      打數字“組合拳”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在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集中控製中心,十幾名技術工人緊盯幾十塊電子屏幕,“隔空”操作幾台超百噸轉爐的運轉。附近的生產車間內,一個個鋼包裝滿上千攝氏度的鐵水,經過扒渣、脫硫等工序倒入轉爐,精煉成鋼,整個現場卻很少看到工人身影。

      鋼廠、汽車廠曾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詞。不過對於鞍鋼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等見證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東北老牌國企來說,智能設備取代人工值守,生產正變得越來越智慧和精細。

      記者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看到,上百台AGV搬運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在生產需要的時點將物料精準送達生產線;輪胎隨著車輛在生產線上的運行邊走邊裝,搬運機器人與裝配機器人通過數據協調,實現默契超高精度定位。

      “我們在車間裏看到現實的生產,在電腦數據係統內,還有一個可以映射這裏全部生產環節的數字孿生工廠。”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數字化部部長宋磊對記者說,車輛生產出來便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在全生命周期質量100%智能可控、可追溯。

      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改造。遼寧省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省圍繞“智改數轉”,力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及技術骨幹培訓全覆蓋;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已占GDP約30%。

      黑龍江畔,長白山下,鴨綠江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新路。

      鞍鋼集團實現了“一鍵煉鋼”:銷售係統發來的鋼材需求一經確認,在千裏之外也能立刻讓鋼廠自動開啟生產流程。哈電集團實現了“遠程會診”: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客戶的設備數據實時傳回,可以遠程提供風險預判、節能評估、設備管理服務。

      在中國一重,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聽話地”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序轉動,磨削成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數字化辦公室經理張繼鵬說,依托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平台,軋電車間34台數控機床都安裝了數據采集模塊,實現了機床聯網、能耗監測及車間透明化管理。

      “數字工廠”如火如荼,“數字農場”建設也熱火朝天。記者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閆家崗農場有限公司看到,整個農場實現5G網絡覆蓋,可以對農田進行全要素數據采集。在生產季,“葉齡儀”通過5G+高清AI攝像頭,對水稻的葉齡智能診斷、病害識別;水渠邊,自動水位儀根據土壤墒情監測,定時定量開啟閘門灌溉莊稼。

      扛綠色“重擔子” 聚焦“雙碳”麵向未來

      從巍巍大小興安嶺到茫茫長白山林海雪原,從寬廣遼闊的草原到蜿蜒入海的江河……東北生態環境優勢突出,森林麵積、濕地麵積、自然保護區占比均居全國前列。

      為了守護生態,保衛藍天,東北國企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統產業奮力“向綠”而行。

      在吉林省吉林市,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雛形已現,建成後每年增產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近300萬噸,與吉林西部風光發電聯動,設計新增用電由“綠電”保障。

      2022年東北三省原油產量4375萬噸,占全國21.4%。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行業,東北能源產業奮力實現綠色“蝶變”。努力保持穩產的同時,東北國有油田企業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業務,建設美麗新油田。

      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群英西泡及北站泡,一塊塊光伏板在水麵有序鋪開,大慶油田星火水麵光伏示範工程實現了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石油係統內首個水麵光伏項目,可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達2.2萬噸。

      600多公裏之外,位於遼寧的撫礦集團昔日沙礫漫天、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西舍場,如今被光伏板、植被所覆蓋,成為新能源基地。不久前,西舍場300MW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可年均發電4.4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萬噸。

      聚焦“雙碳”目標,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麵向未來有了綠色發展底氣,更讓東北地區借勢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深冬的吉林大地冰封雪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鐵事業部製造中心鋁車體產線,為塞爾維亞量身定製的高速動車組車體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組焊。

      “更智能、更綠色、更舒適、更友好。”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匈塞鐵路動車組項目設計經理荀玉濤對記者說,列車完全遵循歐盟技術標準,大範圍采用環保材料,材料可回收率提高10%,材料可降解率提高15%。“我們還提高了電製動率,減少車輛走行部件損耗。車頭流線型低阻力設計,節能約10%。”他說。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