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陝北榆林:從“沙漠之城”到“生態糧倉”
更新時間:2023-12-18 10:43:24    來源:新華社

  “畝產1350.36公斤!創造了陝西省玉米千畝連片單產最高紀錄!”

  記者近日從榆林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經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測算,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的榆林市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陽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高產示範田,玉米畝產達到1350.36公斤。

  高點突破的同時,榆林糧食總產量在逐年攀升。2022年榆林糧食播種麵積1093萬畝,總產量50.5億斤,同比增長12.9%,增量、增速均為陝西省第一。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麵積1185萬畝,預計總產量54億斤,有望再創曆史新高。

  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苗霞說:“曾被稱作‘沙漠之城’的榆林,正在成為陝西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糧倉’!”

  陝西傳統糧食主產區集中在地勢平坦的關中地區,而榆林位於陝西最北端,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曾經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榆林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和雜糧為主,曾是陝西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榆林農業發展,第一步要“管”住黃沙。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榆林人接力挺進沙漠、壓沙造林,將這座沙漠之城改造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從0.9%提升到36%,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

  走進米脂縣高西溝村,溝梁山峁間梯田縱橫、果樹林立,是名副其實的“陝北小江南”。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苗霞表示,泥沙不進河流,荒溝變成良田,生態治理直接惠及廣大農民。

  從黃到綠的轉變,為榆林打好農業翻身仗奠定堅實基礎。但麵對十年九旱的自然環境,榆林人意識到,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創新。

  冬日的暖陽下,在榆陽區大紀汗村4200畝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示範田,可以看到先進的滴灌設施,陝西大地種業集團第一農場負責人王國生說:“今年玉米平均畝產1100公斤,馬鈴薯平均畝產550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地頭的設備房,王國生向記者展示了“大豐收”的“法寶”:“這套先進的滴灌技術設備,能夠實現灌溉自動化、水肥精準化、操作遠程化。通過節水、節肥,每畝玉米成本下降100多元、增產150公斤、增收400元!” 王國生表示,這一技術近幾年正向周邊農村推廣。

  節水農業是榆林市“藏糧於技”的重要舉措。為補齊“水資源缺乏”這一短板,榆林市探索出集雨窖、保水劑等“花式”節水模式,讓每一滴水都發揮價值。在良法的加持下,榆林的高標準農田目前已達216萬畝,水果上山、糧食下溝、蔬菜進大棚,科學利用每一寸土地。

  此外,榆林通過自主研發的糧食種子已超過40個,其中有三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為增加糧食產量提供支持。

  良田、良法、良種,讓榆林人的糧袋子越來越精細。馬鈴薯的產業鏈向薯條延伸;定邊蕎麥、府穀黃米等雜糧品牌知名度逐漸提升……

   “俺家裏兩畝多耕地流轉給了農場,除了流轉費,一個月還有5000多元工資。”大紀汗村村民高誌偉燦爛的笑容裏寫滿快樂。

   “未來斟滿幸福酒,黃土高坡變綠洲。”陝北籍歌手王二妮演唱的新民歌《榆林美》,已全然不見舊時“走西口”的淒涼和辛酸。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陝北榆林:從“沙漠之城”到“生態糧倉”
    2023-12-18 10:43:24    來源:新華社

      “畝產1350.36公斤!創造了陝西省玉米千畝連片單產最高紀錄!”

      記者近日從榆林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經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測算,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的榆林市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陽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高產示範田,玉米畝產達到1350.36公斤。

      高點突破的同時,榆林糧食總產量在逐年攀升。2022年榆林糧食播種麵積1093萬畝,總產量50.5億斤,同比增長12.9%,增量、增速均為陝西省第一。2023年全市糧食播種麵積1185萬畝,預計總產量54億斤,有望再創曆史新高。

      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苗霞說:“曾被稱作‘沙漠之城’的榆林,正在成為陝西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糧倉’!”

      陝西傳統糧食主產區集中在地勢平坦的關中地區,而榆林位於陝西最北端,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曾經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榆林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和雜糧為主,曾是陝西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榆林農業發展,第一步要“管”住黃沙。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榆林人接力挺進沙漠、壓沙造林,將這座沙漠之城改造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從0.9%提升到36%,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

      走進米脂縣高西溝村,溝梁山峁間梯田縱橫、果樹林立,是名副其實的“陝北小江南”。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苗霞表示,泥沙不進河流,荒溝變成良田,生態治理直接惠及廣大農民。

      從黃到綠的轉變,為榆林打好農業翻身仗奠定堅實基礎。但麵對十年九旱的自然環境,榆林人意識到,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創新。

      冬日的暖陽下,在榆陽區大紀汗村4200畝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示範田,可以看到先進的滴灌設施,陝西大地種業集團第一農場負責人王國生說:“今年玉米平均畝產1100公斤,馬鈴薯平均畝產550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地頭的設備房,王國生向記者展示了“大豐收”的“法寶”:“這套先進的滴灌技術設備,能夠實現灌溉自動化、水肥精準化、操作遠程化。通過節水、節肥,每畝玉米成本下降100多元、增產150公斤、增收400元!” 王國生表示,這一技術近幾年正向周邊農村推廣。

      節水農業是榆林市“藏糧於技”的重要舉措。為補齊“水資源缺乏”這一短板,榆林市探索出集雨窖、保水劑等“花式”節水模式,讓每一滴水都發揮價值。在良法的加持下,榆林的高標準農田目前已達216萬畝,水果上山、糧食下溝、蔬菜進大棚,科學利用每一寸土地。

      此外,榆林通過自主研發的糧食種子已超過40個,其中有三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為增加糧食產量提供支持。

      良田、良法、良種,讓榆林人的糧袋子越來越精細。馬鈴薯的產業鏈向薯條延伸;定邊蕎麥、府穀黃米等雜糧品牌知名度逐漸提升……

       “俺家裏兩畝多耕地流轉給了農場,除了流轉費,一個月還有5000多元工資。”大紀汗村村民高誌偉燦爛的笑容裏寫滿快樂。

       “未來斟滿幸福酒,黃土高坡變綠洲。”陝北籍歌手王二妮演唱的新民歌《榆林美》,已全然不見舊時“走西口”的淒涼和辛酸。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