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來自金融管理部門的最新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獲批在華設立機構、增資或擴大業務範圍,境內金融市場外資維持淨買入,外資金融機構正在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今年初,中國證監會核準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出資10.5億元獨資設立渣打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渣打證券成為首家新核準設立的外商獨資證券公司。目前,渣打證券已經正式完成登記注冊,正在做最後的開業準備。
據了解,截至目前,自2020年取消外資股比限製以來,中國證監會已批準20家外資控股或獨資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其中7家是在今年批準的。
除證券期貨基金機構外,外資銀行也表現出對布局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今年前三季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19.6億元等值人民幣,批複2家外資銀行分行籌建、6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開業。
“作為深度參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外資銀行之一,德銀中國既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一年一個新牌照,不斷拓展在中國的業務範圍。”德意誌銀行中國區總經理朱彤說,“中國始終是德銀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之一,我們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基於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外資金融機構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在華設立機構、增持股權、增加注冊資本,積極展業興業的步伐不斷提速。
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20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從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達187.3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持有中國債券3.3萬億元人民幣,較五年前增長近200%。
分析人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布局中國市場和資產的信心,根本在於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近期,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後,多家外資機構陸續上調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的預測。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他說,隨著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加力顯效,經濟運行積極因素不斷累積,四季度經濟將繼續保持恢複向好勢頭。中國有龐大市場、高素質人口,加上高端製造業不斷發展,這些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優勢。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外資加碼中國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務需求。這直接帶來了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大幅增長及其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牌照類型日益豐富。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係,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順應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外資銀行加快布局財富管理、基金零售、養老金市場等領域。彙豐集團日前宣布加碼投入中國市場,將多維度深耕財富服務。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渣打有一筆對中國相關業務3億美元的投資進展順利,涉及數字化、人民幣國際化和財富管理等領域。
外資機構加快在華發展步伐,還與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不斷提升開放水平有密切關係。
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製,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取消企業征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準入限製……
新時代以來,中國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步履不止。近年來,金融領域先後推出50多項開放措施,一係列開放舉措助力加快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麵開放新格局。
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近年來,多個“第一”陸續誕生,正是中國金融開放連出實招的結果。
除在更多領域對外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中國還積極推動外資投融資“管道”暢通。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雙向互聯互通機製陸續開通,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全球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可能。
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製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中國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對外開放,有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讓金融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同時,中國推動國內市場規則製度不斷與國際接軌,也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係作出貢獻。
從金融管理部門釋放的信號看,中國將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係;進一步探索對外資機構的差異化監管,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麵、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受訪專家表示,隨著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更多優質外資機構有望來華展業,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來自金融管理部門的最新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獲批在華設立機構、增資或擴大業務範圍,境內金融市場外資維持淨買入,外資金融機構正在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今年初,中國證監會核準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出資10.5億元獨資設立渣打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渣打證券成為首家新核準設立的外商獨資證券公司。目前,渣打證券已經正式完成登記注冊,正在做最後的開業準備。
據了解,截至目前,自2020年取消外資股比限製以來,中國證監會已批準20家外資控股或獨資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其中7家是在今年批準的。
除證券期貨基金機構外,外資銀行也表現出對布局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今年前三季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19.6億元等值人民幣,批複2家外資銀行分行籌建、6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開業。
“作為深度參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外資銀行之一,德銀中國既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一年一個新牌照,不斷拓展在中國的業務範圍。”德意誌銀行中國區總經理朱彤說,“中國始終是德銀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之一,我們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基於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外資金融機構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在華設立機構、增持股權、增加注冊資本,積極展業興業的步伐不斷提速。
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20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從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達187.3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持有中國債券3.3萬億元人民幣,較五年前增長近200%。
分析人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布局中國市場和資產的信心,根本在於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近期,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後,多家外資機構陸續上調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的預測。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他說,隨著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加力顯效,經濟運行積極因素不斷累積,四季度經濟將繼續保持恢複向好勢頭。中國有龐大市場、高素質人口,加上高端製造業不斷發展,這些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優勢。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外資加碼中國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務需求。這直接帶來了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大幅增長及其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牌照類型日益豐富。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係,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順應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外資銀行加快布局財富管理、基金零售、養老金市場等領域。彙豐集團日前宣布加碼投入中國市場,將多維度深耕財富服務。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渣打有一筆對中國相關業務3億美元的投資進展順利,涉及數字化、人民幣國際化和財富管理等領域。
外資機構加快在華發展步伐,還與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不斷提升開放水平有密切關係。
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製,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取消企業征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準入限製……
新時代以來,中國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步履不止。近年來,金融領域先後推出50多項開放措施,一係列開放舉措助力加快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麵開放新格局。
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近年來,多個“第一”陸續誕生,正是中國金融開放連出實招的結果。
除在更多領域對外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中國還積極推動外資投融資“管道”暢通。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雙向互聯互通機製陸續開通,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全球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可能。
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製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中國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對外開放,有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讓金融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同時,中國推動國內市場規則製度不斷與國際接軌,也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係作出貢獻。
從金融管理部門釋放的信號看,中國將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係;進一步探索對外資機構的差異化監管,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麵、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受訪專家表示,隨著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更多優質外資機構有望來華展業,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