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頻道
21日,以“彙聚強大動能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在基礎教育分論壇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副司長陳東升圍繞“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這一主題,從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工作部署、聚焦破解中小學科學教育難題、科學教育需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等四個方麵進行了全麵解讀。
陳東升表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關鍵支撐作用。黨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關鍵;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則是基礎。中小學科學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戰略問題和政治問題。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將其擺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位置進行謀劃部署,在課程教材、實驗教學、教師培養、條件保障、考試評價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作為全麵部署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專門文件,凝聚了全社會強大合力和智慧,體現了各方願望和期待。
陳東升介紹,未來科學教育將著力於培養中小學生科學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科技自信自立,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奠定基礎;著力於全麵提高中小學生數理化等學科學業水平,為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蓄勢儲能;著力於探索形成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製,為造就國家戰略人才積蓄力量。
正確處理“一減一加”辯證關係。“雙減”要把中小學生過重、不合理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下來,科學教育“加法”則是要改進教學方法,強化科學實踐,增“加”學生科學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和“加”是策略、是途徑,本質是提高教育質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引導孩子們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
堅持問題意識和成果導向。科學教育既要有標誌性活動,進行廣泛動員,更要下大功夫做好精準指導。下一步將在《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基礎上,形成狠抓落實的“1+N”政策體係,對標對表,精細“診斷”,明確並不斷調整改進方案,利用各方專業力量抓好組織實施。分階段開展學生科學素質和學業水平的權威監測,量化呈現結果,有針對性分類指導改進,確保步步為營,可核查、可對照,使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將科學教育納入教育信息化戰略。近兩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已聚合起高質量、體係化、多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極大推動了教育資源數字化與配置公平化。今後將探索以此平台為載體,做好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征集、集成、再加工、對接和調度,以菜單自選方式供全國中小學校和學生免費選擇使用,打造常態在線的科學教育“動能源泉”。
陳東升認為,要夯實教育主陣地,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在課程建設方麵,瞄準前沿、更新理念內容,不斷完善課程教材體係,推動開足開齊開好科學類課程。在教學改革方麵,倡導探究、跨學科方式教學,總結推廣STEM、STEAM等項目化學習模式;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實驗教學場所,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在課後服務方麵,廣泛開展科普講座、科技創作、創客實驗等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科學探索與學習需要。在師資培養方麵,強化師範院校科學教師培養能力,優化在崗培訓,實現五年內科學教師培訓全覆蓋、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雙提升”。
陳東升表示,要做好校內校外銜接,用好社會大課堂。暢通科學家、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參與校內外科學教育的渠道。加強“館校合作”,打造中小學生“第二課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學教育場館、基地、園區、工農業生產線等向中小學生進一步開放資源,並形成與學校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係。積極推動加大科學教育經費投入,整合社會力量,募集資金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傾斜。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確保科學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陳東升表示,科學教育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支持。在部委方麵,通過建立部委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機製,召開全國部署推進會,梳理資源清單,明確任務分工,形成有機工作體係。在社會方麵,教育部正在籌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凝聚社會各方力量,為科學教育提供廣泛支持。在家庭方麵,需要引導廣大家長轉變科學教育觀念,提升科學普及意識,主動參與到孩子家庭科學教育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科學啟蒙、培養實踐能力。以科學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製建設,形成育人新合力。在媒體方麵,需要各級各類媒體加大對科學教育的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廣泛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和正確家庭教育方法,宣傳推廣各地科學教育的生動實踐和經驗做法。鼓勵媒體與各級各類科學教育機構、科技類社會組織合作,加強原創科普作品創作,推出科學教育精品欄目,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科學教育的濃厚氛圍。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21日,以“彙聚強大動能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在基礎教育分論壇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副司長陳東升圍繞“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這一主題,從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工作部署、聚焦破解中小學科學教育難題、科學教育需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等四個方麵進行了全麵解讀。
陳東升表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關鍵支撐作用。黨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關鍵;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則是基礎。中小學科學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戰略問題和政治問題。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將其擺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位置進行謀劃部署,在課程教材、實驗教學、教師培養、條件保障、考試評價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作為全麵部署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專門文件,凝聚了全社會強大合力和智慧,體現了各方願望和期待。
陳東升介紹,未來科學教育將著力於培養中小學生科學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科技自信自立,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奠定基礎;著力於全麵提高中小學生數理化等學科學業水平,為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蓄勢儲能;著力於探索形成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製,為造就國家戰略人才積蓄力量。
正確處理“一減一加”辯證關係。“雙減”要把中小學生過重、不合理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下來,科學教育“加法”則是要改進教學方法,強化科學實踐,增“加”學生科學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和“加”是策略、是途徑,本質是提高教育質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引導孩子們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
堅持問題意識和成果導向。科學教育既要有標誌性活動,進行廣泛動員,更要下大功夫做好精準指導。下一步將在《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基礎上,形成狠抓落實的“1+N”政策體係,對標對表,精細“診斷”,明確並不斷調整改進方案,利用各方專業力量抓好組織實施。分階段開展學生科學素質和學業水平的權威監測,量化呈現結果,有針對性分類指導改進,確保步步為營,可核查、可對照,使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將科學教育納入教育信息化戰略。近兩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已聚合起高質量、體係化、多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極大推動了教育資源數字化與配置公平化。今後將探索以此平台為載體,做好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征集、集成、再加工、對接和調度,以菜單自選方式供全國中小學校和學生免費選擇使用,打造常態在線的科學教育“動能源泉”。
陳東升認為,要夯實教育主陣地,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在課程建設方麵,瞄準前沿、更新理念內容,不斷完善課程教材體係,推動開足開齊開好科學類課程。在教學改革方麵,倡導探究、跨學科方式教學,總結推廣STEM、STEAM等項目化學習模式;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實驗教學場所,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在課後服務方麵,廣泛開展科普講座、科技創作、創客實驗等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科學探索與學習需要。在師資培養方麵,強化師範院校科學教師培養能力,優化在崗培訓,實現五年內科學教師培訓全覆蓋、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雙提升”。
陳東升表示,要做好校內校外銜接,用好社會大課堂。暢通科學家、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參與校內外科學教育的渠道。加強“館校合作”,打造中小學生“第二課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學教育場館、基地、園區、工農業生產線等向中小學生進一步開放資源,並形成與學校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係。積極推動加大科學教育經費投入,整合社會力量,募集資金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傾斜。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確保科學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陳東升表示,科學教育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支持。在部委方麵,通過建立部委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機製,召開全國部署推進會,梳理資源清單,明確任務分工,形成有機工作體係。在社會方麵,教育部正在籌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凝聚社會各方力量,為科學教育提供廣泛支持。在家庭方麵,需要引導廣大家長轉變科學教育觀念,提升科學普及意識,主動參與到孩子家庭科學教育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科學啟蒙、培養實踐能力。以科學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製建設,形成育人新合力。在媒體方麵,需要各級各類媒體加大對科學教育的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廣泛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和正確家庭教育方法,宣傳推廣各地科學教育的生動實踐和經驗做法。鼓勵媒體與各級各類科學教育機構、科技類社會組織合作,加強原創科普作品創作,推出科學教育精品欄目,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科學教育的濃厚氛圍。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