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頻道
“很好,接著走!一步一步,不能跳哦……”陽光灑進康複訓練室,實習教師鄧海蓮正和學生馬洪文一起練習走路。她牽著孩子的手,不斷鼓勁,耐心陪著他在康複器材上一點點向前進。
雖然每走一步都戰戰兢兢,短短一米半的距離顯得如此漫長,馬洪文還是成功抵達終點。他是一名腦癱兒童,曾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幾個月的訓練後,馬洪文已可以借助器材慢慢行走。
61名兒童就讀於這所特殊的學校,他們中有聾啞人、腦癱兒童,也有自閉症和唐氏綜合征小孩。在外人眼裏“可憐”“奇怪”的他們,正在這裏享受著美好的校園時光。
“這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校長何惠興向記者談及特殊教育的難處。教師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擁有更大耐心,才能和孩子們心貼心地交流。不像其他普通孩子,每一名特殊孩子想要有一點點收獲,都要師生齊心協力。可每當看到孩子們取得任何微小的進步,每一名教師都深感驕傲。這是一所愛與希望澆灌的學校。
在2017年之前,大通縣隻有一個掛靠在縣職業技術學校的特教班。何惠興校長總結掛靠在職校的弊端:“一是重視不夠,二是經費不足。”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30萬人口以上、殘疾少年兒童較多的縣(市)都要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2017年,大通縣特殊教育學校獨立出來,2018年投資2581萬元立項新建,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幾年時間,一座嶄新的特校在大通縣老爺山腳下拔地而起:辦學規模80人,總占地麵積為15570平方米,建築麵積5721平方米。
麵積擴大不是唯一的變化,硬件設備和教學方式同樣得到改善。學校配有鋼琴、圖書和康複器材以配合教學。在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等基礎課程外,學校還開設了康複訓練、工藝美術、剪紙、書法、家政等特色課程,並且根據不同殘疾類型進行小組教學,以幫助學生習得生活技能,更好融入社會。
在心理健康教室,教師楊文蘭讓聾啞班的孩子每人選擇六個玩具放在自己的沙盤上。她用手語夾雜著話語同每一位孩子交流,耐心引導他們講出自己的選擇理由。“你看,那個小男孩選擇了好多醫生的小人玩具,因為他深愛的太爺爺最近去世了。”楊老師說道。通過特色課程,老師們嚐試走進學生的心裏,為他們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從事特教工作20多年的校長何惠興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每天早晨進校後,她會和每一個學生打打招呼,握握手,叫一叫他們的名字。這是她與孩子們建立友誼的小方法。
“這些孩子慢慢就跟我熟了,他們很信任我,也會對我有親昵舉動。”何惠興說,“孩子們的信任給我很多希望,讓我很溫暖,同時壓力也很大。”
教育改寫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未來,學校還將向九年義務教育的兩頭延伸,開設針對培智的職業高中班,幫助他們走向生活,讓每一位特殊孩子的笑容綻放在大山腳下。
(記者嚴賦憬、藍翔)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很好,接著走!一步一步,不能跳哦……”陽光灑進康複訓練室,實習教師鄧海蓮正和學生馬洪文一起練習走路。她牽著孩子的手,不斷鼓勁,耐心陪著他在康複器材上一點點向前進。
雖然每走一步都戰戰兢兢,短短一米半的距離顯得如此漫長,馬洪文還是成功抵達終點。他是一名腦癱兒童,曾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幾個月的訓練後,馬洪文已可以借助器材慢慢行走。
61名兒童就讀於這所特殊的學校,他們中有聾啞人、腦癱兒童,也有自閉症和唐氏綜合征小孩。在外人眼裏“可憐”“奇怪”的他們,正在這裏享受著美好的校園時光。
“這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校長何惠興向記者談及特殊教育的難處。教師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擁有更大耐心,才能和孩子們心貼心地交流。不像其他普通孩子,每一名特殊孩子想要有一點點收獲,都要師生齊心協力。可每當看到孩子們取得任何微小的進步,每一名教師都深感驕傲。這是一所愛與希望澆灌的學校。
在2017年之前,大通縣隻有一個掛靠在縣職業技術學校的特教班。何惠興校長總結掛靠在職校的弊端:“一是重視不夠,二是經費不足。”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要求,30萬人口以上、殘疾少年兒童較多的縣(市)都要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2017年,大通縣特殊教育學校獨立出來,2018年投資2581萬元立項新建,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幾年時間,一座嶄新的特校在大通縣老爺山腳下拔地而起:辦學規模80人,總占地麵積為15570平方米,建築麵積5721平方米。
麵積擴大不是唯一的變化,硬件設備和教學方式同樣得到改善。學校配有鋼琴、圖書和康複器材以配合教學。在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等基礎課程外,學校還開設了康複訓練、工藝美術、剪紙、書法、家政等特色課程,並且根據不同殘疾類型進行小組教學,以幫助學生習得生活技能,更好融入社會。
在心理健康教室,教師楊文蘭讓聾啞班的孩子每人選擇六個玩具放在自己的沙盤上。她用手語夾雜著話語同每一位孩子交流,耐心引導他們講出自己的選擇理由。“你看,那個小男孩選擇了好多醫生的小人玩具,因為他深愛的太爺爺最近去世了。”楊老師說道。通過特色課程,老師們嚐試走進學生的心裏,為他們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從事特教工作20多年的校長何惠興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每天早晨進校後,她會和每一個學生打打招呼,握握手,叫一叫他們的名字。這是她與孩子們建立友誼的小方法。
“這些孩子慢慢就跟我熟了,他們很信任我,也會對我有親昵舉動。”何惠興說,“孩子們的信任給我很多希望,讓我很溫暖,同時壓力也很大。”
教育改寫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未來,學校還將向九年義務教育的兩頭延伸,開設針對培智的職業高中班,幫助他們走向生活,讓每一位特殊孩子的笑容綻放在大山腳下。
(記者嚴賦憬、藍翔)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