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脫貧致富蝶變紀實
今日頭條
圖① 縣委書記毛文明(右二)和貧困戶王超餘一家同吃聯心飯。
黃福興 攝
圖② 村民在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內務工,增加了收入。
記者 宋崇飛 攝
圖③ 扶貧車間為村裏的貧困戶提供了務工崗位。
記者 宋崇飛 攝
如時光織就的一段錦,鑲嵌在綠色皺褶的白牆黛瓦、亭閣幽巷、廣場遊園縱橫交錯間,暈染著被文明與幸福浸潤的溫婉和清麗。
5月的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美好而又有煙火味,恬淡而且自信昂揚。可是,誰能想到,吸引一撥又一撥人前來參觀學習的村落,曾經是省定貧困村呢?
但與蒼生俱奮進,花園四望錦屏開。在脫貧攻堅戰中,該縣黨員幹部以“用心、用情、用力”六字為扶貧真經,把激情和愛心投入到扶貧中,用情感相融的橋梁助群眾脫貧,讓群眾從有“造血”資本變自己“造血”,有尊嚴地摘下“貧困帽”,鉚足勁推開了“幸福門”!
用心付出愛心
觸摸自食其力的幸=福
“自從您踏進這個家門,家裏變了樣,父母變了樣,一家人不再死氣沉沉,而是充滿信心……”2020年農曆春節前夕,該村村民王超餘的女兒王雪豔給該縣縣委書記毛文明的一封感謝信,寫出了全家人的感謝,也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花園頭村共218戶964人,2014年定為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98人,2018年年底退出貧困村序列。而貧困戶王超餘家情況格外不同,他患終末期腎病,妻子王愛珍二級肢體殘疾。在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這個舉步維艱的家庭享受到健康扶貧有關政策以及困難殘疾人補助、養老保險補貼等。
雖然生活和醫療有了保障,可一家人總覺得依靠補貼底氣不足,挺不起腰杆。“毛書記隔三差五就會來家裏,買菜送麵、下廚做飯、置辦年貨,從沒拿自己當外人。我軋鞋幫時他一邊幫著遞鞋幫,一邊鼓勵俺自食其力。”王愛珍說,“也是從那時候起,俺家陽光足了,笑聲多了,幹活兒也更有勁了。”黨的關心和溫暖,激起王超餘一家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能幹重體力活兒,他們就在家中加工鞋幫貼補家用;女兒、女婿也挑起家庭重擔,到扶貧就業基地就業,通過轉移就業,收入穩定實現脫貧。
如今,這個曾經蕭條的家變得朝氣蓬勃:不大的院落幹幹淨淨,屋內電冰箱、電視機、熱水器等一應俱全,茶幾上的鮮花芳香四溢。王超餘一家曾經夢寐以求的生活成了現實。
用情滋養情懷
激蕩蓬勃發展的脈動
“王愛珍腿腳不方便還一直在家軋鞋幫,一得空就到村裏義務勞動。俺們好手好腳身體健康,更應該依靠勞動致富,多為村裏做些事兒。”5月4日,在該村脫貧戶王小文家的扶貧加工點,今年49歲的慕會琴一邊緊張地軋著鞋幫一邊說。
“是黨和政府讓我有尊嚴地感受到了幸福,我也要為扶貧工作做點事兒!”王小文曾被納入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自主創業脫貧致富後不忘幫助鄉親。他的鞋業加工作坊,可吸納勞動力15人左右。
那鬆軟可口的牛肉醬產自位於該村的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在該公司幹淨整潔的車間裏,貧困戶王耀文正推著簡易車運送調料。王耀文有嚴重智力殘疾,不能正常對話,但可以在別人的指導下做一些簡單的體力活兒。該公司負責人王永興說:“王耀文都能自食其力,每月拿2000多元的工資,村裏還有哪個有勞動能力的人好意思不幹活兒呢?”
情感相融架起的連心橋,源源不斷輸出著奮發的動力。截至2019年年底,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98人已全部脫貧。
用力深度發力
創造翻天覆地的新貌
“有產業、有顏值、有內涵,花園頭這個省定貧困村才在短短的兩年內變成了美麗鄉村。”今年4月底,武陟縣西陶鎮考察團在花園頭村考察時說。
青瓦白牆鋪展著內涵豐富的文化牆,道旁綠植搖曳著意韻深遠的水墨畫,健身場、活動室、休閑涼亭星羅棋布,幸福院、圖書室、黨員群眾服務大廳相得益彰。為增顏值,該村栽種了綠化苗木,修建了遊園,安裝了健身器材,對牆體進行了美化,投建村垃圾場治理項目等;為壯產業,該村新建冷庫和鋼構房倉庫,增設了扶貧車間;為豐內涵,該村打造了黨建綜合體,發揮無職黨員作用,調動村民參與鄉村自治的積極性,把“外在美”和“內在美”真正統一。該村黨支部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五星級黨支部”。
“村裏儼然成了‘美麗鄉村’樣板村,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小平,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路紅衛等領導幹部都來過俺村調研指導,點讚村裏的變化。”該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海通說,“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我們這些普通黨員幹部和群眾深深地感激黨的好政策和好幹部。”
該村70歲的老黨員王樹槐每周都會組織無職黨員誌願者服務隊開展村務活動,宣傳上級的各種政策。疫情期間,村裏安置卡點6個,全村30多名黨員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數千元……
與群眾的同甘共苦,同群眾的血肉聯係,既幫貧困戶實現從彷徨到自信的轉變,也讓花園頭村實現從貧困到美麗的蝶變。
脫貧,是一個有尊嚴的動詞;致富,是一個揣著夢想的姿勢。
脫貧的路上,該縣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伸出手,攜手全縣黨員幹部和群眾朝著憧憬的幸福奮力而行;致富的征程,全縣黨員幹部捧出了自己的深情,讓整個縣域熱情高漲,向著高質量發展衝鋒……
(通訊員:崔新娟)
![]() |
![]() |
|
![]()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圖① 縣委書記毛文明(右二)和貧困戶王超餘一家同吃聯心飯。
黃福興 攝
圖② 村民在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內務工,增加了收入。
記者 宋崇飛 攝
圖③ 扶貧車間為村裏的貧困戶提供了務工崗位。
記者 宋崇飛 攝
如時光織就的一段錦,鑲嵌在綠色皺褶的白牆黛瓦、亭閣幽巷、廣場遊園縱橫交錯間,暈染著被文明與幸福浸潤的溫婉和清麗。
5月的溫縣武德鎮花園頭村,美好而又有煙火味,恬淡而且自信昂揚。可是,誰能想到,吸引一撥又一撥人前來參觀學習的村落,曾經是省定貧困村呢?
但與蒼生俱奮進,花園四望錦屏開。在脫貧攻堅戰中,該縣黨員幹部以“用心、用情、用力”六字為扶貧真經,把激情和愛心投入到扶貧中,用情感相融的橋梁助群眾脫貧,讓群眾從有“造血”資本變自己“造血”,有尊嚴地摘下“貧困帽”,鉚足勁推開了“幸福門”!
用心付出愛心
觸摸自食其力的幸=福
“自從您踏進這個家門,家裏變了樣,父母變了樣,一家人不再死氣沉沉,而是充滿信心……”2020年農曆春節前夕,該村村民王超餘的女兒王雪豔給該縣縣委書記毛文明的一封感謝信,寫出了全家人的感謝,也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花園頭村共218戶964人,2014年定為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98人,2018年年底退出貧困村序列。而貧困戶王超餘家情況格外不同,他患終末期腎病,妻子王愛珍二級肢體殘疾。在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這個舉步維艱的家庭享受到健康扶貧有關政策以及困難殘疾人補助、養老保險補貼等。
雖然生活和醫療有了保障,可一家人總覺得依靠補貼底氣不足,挺不起腰杆。“毛書記隔三差五就會來家裏,買菜送麵、下廚做飯、置辦年貨,從沒拿自己當外人。我軋鞋幫時他一邊幫著遞鞋幫,一邊鼓勵俺自食其力。”王愛珍說,“也是從那時候起,俺家陽光足了,笑聲多了,幹活兒也更有勁了。”黨的關心和溫暖,激起王超餘一家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能幹重體力活兒,他們就在家中加工鞋幫貼補家用;女兒、女婿也挑起家庭重擔,到扶貧就業基地就業,通過轉移就業,收入穩定實現脫貧。
如今,這個曾經蕭條的家變得朝氣蓬勃:不大的院落幹幹淨淨,屋內電冰箱、電視機、熱水器等一應俱全,茶幾上的鮮花芳香四溢。王超餘一家曾經夢寐以求的生活成了現實。
用情滋養情懷
激蕩蓬勃發展的脈動
“王愛珍腿腳不方便還一直在家軋鞋幫,一得空就到村裏義務勞動。俺們好手好腳身體健康,更應該依靠勞動致富,多為村裏做些事兒。”5月4日,在該村脫貧戶王小文家的扶貧加工點,今年49歲的慕會琴一邊緊張地軋著鞋幫一邊說。
“是黨和政府讓我有尊嚴地感受到了幸福,我也要為扶貧工作做點事兒!”王小文曾被納入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自主創業脫貧致富後不忘幫助鄉親。他的鞋業加工作坊,可吸納勞動力15人左右。
那鬆軟可口的牛肉醬產自位於該村的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在該公司幹淨整潔的車間裏,貧困戶王耀文正推著簡易車運送調料。王耀文有嚴重智力殘疾,不能正常對話,但可以在別人的指導下做一些簡單的體力活兒。該公司負責人王永興說:“王耀文都能自食其力,每月拿2000多元的工資,村裏還有哪個有勞動能力的人好意思不幹活兒呢?”
情感相融架起的連心橋,源源不斷輸出著奮發的動力。截至2019年年底,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98人已全部脫貧。
用力深度發力
創造翻天覆地的新貌
“有產業、有顏值、有內涵,花園頭這個省定貧困村才在短短的兩年內變成了美麗鄉村。”今年4月底,武陟縣西陶鎮考察團在花園頭村考察時說。
青瓦白牆鋪展著內涵豐富的文化牆,道旁綠植搖曳著意韻深遠的水墨畫,健身場、活動室、休閑涼亭星羅棋布,幸福院、圖書室、黨員群眾服務大廳相得益彰。為增顏值,該村栽種了綠化苗木,修建了遊園,安裝了健身器材,對牆體進行了美化,投建村垃圾場治理項目等;為壯產業,該村新建冷庫和鋼構房倉庫,增設了扶貧車間;為豐內涵,該村打造了黨建綜合體,發揮無職黨員作用,調動村民參與鄉村自治的積極性,把“外在美”和“內在美”真正統一。該村黨支部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五星級黨支部”。
“村裏儼然成了‘美麗鄉村’樣板村,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小平,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路紅衛等領導幹部都來過俺村調研指導,點讚村裏的變化。”該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海通說,“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我們這些普通黨員幹部和群眾深深地感激黨的好政策和好幹部。”
該村70歲的老黨員王樹槐每周都會組織無職黨員誌願者服務隊開展村務活動,宣傳上級的各種政策。疫情期間,村裏安置卡點6個,全村30多名黨員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數千元……
與群眾的同甘共苦,同群眾的血肉聯係,既幫貧困戶實現從彷徨到自信的轉變,也讓花園頭村實現從貧困到美麗的蝶變。
脫貧,是一個有尊嚴的動詞;致富,是一個揣著夢想的姿勢。
脫貧的路上,該縣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伸出手,攜手全縣黨員幹部和群眾朝著憧憬的幸福奮力而行;致富的征程,全縣黨員幹部捧出了自己的深情,讓整個縣域熱情高漲,向著高質量發展衝鋒……
(通訊員:崔新娟)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