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
舌頭是品嚐食物的器官,食物中的酸甜苦辣都會在舌頭上表現出來。在吃飯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咬到舌頭的。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老話,說吃飯咬到自己的舌頭是饞肉了。
經常咬到舌頭真的是饞肉嗎?這個說法並不科學。不僅如此,有些咬舌情況還預示著身體出現嚴重的健康危機。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我們格外警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種常見的咬舌原因
牙齒的問題 上牙對下牙是保護的作用,這樣舌頭就是安全的,可有的人上牙弓較小,咬下來的時候離舌頭更近。那麼,就說明保護舌頭的牙齒出了問題,不是鬆動了,就是牙齒畸形,您需要早點檢查您的牙齒。
身體濕氣重 一般濕氣重的人,身體沒什麼力氣,腸胃消化也不好,經常拉稀。還有,濕氣重體內的水分就多,舌頭上又都是小血管,很容易水腫變大。當舌頭變大,超過牙齒的保護範圍,就會容易咬到舌頭。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舌頭變厚,看起來很油膩,就要開始清除體內濕氣。喝點紅豆薏米水,因為紅豆有利水健脾、薏米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冬瓜、山藥、蘿卜、綠豆等食物祛除濕氣。
邊吃飯邊說話 舌頭的任務太多了,一邊吃飯,一邊說話難免注意力不集中,偶爾會不小心咬到舌頭。這種情況也沒什麼,養成細嚼慢咽少說話的好習慣即可。
頻繁咬舌要警惕這個病
值得注意的是,吃飯時頻繁咬舌頭的表現不僅不是饞肉,還有可能是中風前兆,也就是醫學上的“腦卒中”。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複發率的“四高”特點。
中風前為什麼會出現舌頭不靈活呢?舌頭由腦部神經支配,腦部有病變時,腦神經受損影響到神經支配區域,就會出現舌頭發硬、麻木、歪斜等症狀。
如果你在咬到舌頭的時候,覺得麵部肌肉不受控製,舌頭還麻麻的,沒有前幾天靈活,有的時候是吃飯突然咬到,有的時候是和人說話的時候咬到,甚至會不自覺地流口水,就說明腦血管有點堵起來了。當你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並且經常頭暈難受,最好是去檢查,看看腦血管是不是出問題了。
這些人群更易中招兒
很多人會覺得腦卒中離自己很遙遠,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的患者並不少見。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忽視自己的健康,嚴重依賴電腦,運動量嚴重不足,養成了喝飲料、訂外賣的不良飲食習慣,這些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肥胖、血脂升高、血管健康狀況下降,進而增加腦血栓的發病率,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重視自己的健康。
長期抽煙、喝酒、熬夜等都是引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心血管病的人群更要特別注意。在腦卒中發作前期,半數以上的病人都會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其症狀類似腦卒中,會突發偏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障礙,或理解力下降、視物模糊,突發頭昏頭疼、頻咬舌頭、平衡調節障礙或行走困難等。
一旦發現腦卒中的早期征兆,務必第一時間到醫院尋求診治,腦卒中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一部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後3至4.5小時內可進行有效的靜脈溶栓治療,且大多數患者可恢複到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如果你已經發生中風,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若出現過度抽搐,不要強行按壓肢體,用勺子或者比較硬的木棍放入口腔內,防止舌咬傷,家人千萬不要急於扶起患者,也不可晃動其頭部,應安靜等待救援。
做好這五點,中風繞道走
飲 成人每天飲水量應在1200-1500毫升,達到稀釋血液的效果。早晨起床後,人體處於缺水狀態,此時飲水,既能補充夜間睡眠時機體代謝所失去的水分,促進排便;還能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減少心肌梗死、血栓的發病率。建議人們少量多次飲水,一次飲水量在100-200毫升,多飲反而起到利尿作用,人體並沒有吸收,還會增加體內水分的丟失。
食 “清淡飲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長期重口味會對血壓造成極大影響,日常飲食中每人每日攝入食鹽量應少於5克。多吃粗糧、全麥麵粉、蛋清、魚類、瘦肉和各類豆製品,限製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肝髒、肥肉等這類食物的攝入。
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其中含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彈性;鉀、鎂對血管有保護作用。中國人做飯喜歡煎炒烹炸,很少生吃蔬菜。高溫烹飪會破壞蔬菜中的葉酸,導致體內葉酸缺乏,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生的風險。
運動 積極、適度做鍛煉運動能提高人體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建議每天運動半小時,慢跑、快走、打太極拳、八段錦等,秋冬季節以上午10時-下午3時為宜,此時陽光充足、天氣暖和,是戶外鍛煉的黃金時間。
睡眠 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溫濕度適宜,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因人而異,不要重視睡眠時間長短,以醒後疲勞感消失、精力充沛、全身舒適為宜。
如果睡眠不佳的話,建議睡前做肢體運動,室內活動或室外慢跑,睡前泡腳有助於入睡。
戒煙限酒 吸煙導致人體腦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動脈硬化;大量飲酒降低腦血流量,是急性腦血管病發生的誘因,早戒早受益,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文/張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舌頭是品嚐食物的器官,食物中的酸甜苦辣都會在舌頭上表現出來。在吃飯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咬到舌頭的。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老話,說吃飯咬到自己的舌頭是饞肉了。
經常咬到舌頭真的是饞肉嗎?這個說法並不科學。不僅如此,有些咬舌情況還預示著身體出現嚴重的健康危機。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我們格外警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種常見的咬舌原因
牙齒的問題 上牙對下牙是保護的作用,這樣舌頭就是安全的,可有的人上牙弓較小,咬下來的時候離舌頭更近。那麼,就說明保護舌頭的牙齒出了問題,不是鬆動了,就是牙齒畸形,您需要早點檢查您的牙齒。
身體濕氣重 一般濕氣重的人,身體沒什麼力氣,腸胃消化也不好,經常拉稀。還有,濕氣重體內的水分就多,舌頭上又都是小血管,很容易水腫變大。當舌頭變大,超過牙齒的保護範圍,就會容易咬到舌頭。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舌頭變厚,看起來很油膩,就要開始清除體內濕氣。喝點紅豆薏米水,因為紅豆有利水健脾、薏米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冬瓜、山藥、蘿卜、綠豆等食物祛除濕氣。
邊吃飯邊說話 舌頭的任務太多了,一邊吃飯,一邊說話難免注意力不集中,偶爾會不小心咬到舌頭。這種情況也沒什麼,養成細嚼慢咽少說話的好習慣即可。
頻繁咬舌要警惕這個病
值得注意的是,吃飯時頻繁咬舌頭的表現不僅不是饞肉,還有可能是中風前兆,也就是醫學上的“腦卒中”。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複發率的“四高”特點。
中風前為什麼會出現舌頭不靈活呢?舌頭由腦部神經支配,腦部有病變時,腦神經受損影響到神經支配區域,就會出現舌頭發硬、麻木、歪斜等症狀。
如果你在咬到舌頭的時候,覺得麵部肌肉不受控製,舌頭還麻麻的,沒有前幾天靈活,有的時候是吃飯突然咬到,有的時候是和人說話的時候咬到,甚至會不自覺地流口水,就說明腦血管有點堵起來了。當你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並且經常頭暈難受,最好是去檢查,看看腦血管是不是出問題了。
這些人群更易中招兒
很多人會覺得腦卒中離自己很遙遠,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的患者並不少見。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忽視自己的健康,嚴重依賴電腦,運動量嚴重不足,養成了喝飲料、訂外賣的不良飲食習慣,這些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肥胖、血脂升高、血管健康狀況下降,進而增加腦血栓的發病率,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重視自己的健康。
長期抽煙、喝酒、熬夜等都是引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心血管病的人群更要特別注意。在腦卒中發作前期,半數以上的病人都會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其症狀類似腦卒中,會突發偏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障礙,或理解力下降、視物模糊,突發頭昏頭疼、頻咬舌頭、平衡調節障礙或行走困難等。
一旦發現腦卒中的早期征兆,務必第一時間到醫院尋求診治,腦卒中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一部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後3至4.5小時內可進行有效的靜脈溶栓治療,且大多數患者可恢複到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如果你已經發生中風,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若出現過度抽搐,不要強行按壓肢體,用勺子或者比較硬的木棍放入口腔內,防止舌咬傷,家人千萬不要急於扶起患者,也不可晃動其頭部,應安靜等待救援。
做好這五點,中風繞道走
飲 成人每天飲水量應在1200-1500毫升,達到稀釋血液的效果。早晨起床後,人體處於缺水狀態,此時飲水,既能補充夜間睡眠時機體代謝所失去的水分,促進排便;還能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減少心肌梗死、血栓的發病率。建議人們少量多次飲水,一次飲水量在100-200毫升,多飲反而起到利尿作用,人體並沒有吸收,還會增加體內水分的丟失。
食 “清淡飲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長期重口味會對血壓造成極大影響,日常飲食中每人每日攝入食鹽量應少於5克。多吃粗糧、全麥麵粉、蛋清、魚類、瘦肉和各類豆製品,限製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肝髒、肥肉等這類食物的攝入。
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其中含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彈性;鉀、鎂對血管有保護作用。中國人做飯喜歡煎炒烹炸,很少生吃蔬菜。高溫烹飪會破壞蔬菜中的葉酸,導致體內葉酸缺乏,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生的風險。
運動 積極、適度做鍛煉運動能提高人體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建議每天運動半小時,慢跑、快走、打太極拳、八段錦等,秋冬季節以上午10時-下午3時為宜,此時陽光充足、天氣暖和,是戶外鍛煉的黃金時間。
睡眠 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溫濕度適宜,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因人而異,不要重視睡眠時間長短,以醒後疲勞感消失、精力充沛、全身舒適為宜。
如果睡眠不佳的話,建議睡前做肢體運動,室內活動或室外慢跑,睡前泡腳有助於入睡。
戒煙限酒 吸煙導致人體腦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動脈硬化;大量飲酒降低腦血流量,是急性腦血管病發生的誘因,早戒早受益,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文/張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