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
日前,有讀者致電本報熱線,詢問小兒秋季腹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這讓記者不由得想起自己孩子未滿一歲時,因為不了解小兒秋季腹瀉,將孩子的低熱當作呼吸道感染來治,以致遷延不愈的焦急心情。因此,記者找到市中醫院兒科主任楊定憲,請他為讀者答疑解惑。
楊定憲表示,小兒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季節性腸道疾病,也是兒科的常見多發病,屬中醫外感泄瀉範疇。由於小兒肺髒嬌嫩,衛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襲,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則腸胃易成濕濁內蘊之變。加上秋冬時節冷熱交替,感受外邪後,與腸胃內蘊濕濁相結合,導致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水反為濕,穀反為滯,合汙下降,並走大腸而為泄瀉。《醫學精要》指出:“泄瀉本由脾濕,惟兒半是因風。”這就闡明該病與感受外邪、濕滯脾胃、脾失健運有密切關係。其病變重點在脾胃、大小腸,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先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熱輕咳,然後出現嘔吐、腹脹、大便次數增多,輕者每天數次,重者10餘次,其性狀為水樣蛋花狀或稀糊狀,伴有少量黏液。因為有些患兒臨床泄瀉症狀表現不明顯,所以容易導致誤判,以為小兒患了呼吸道感染。
楊定憲介紹,中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依然是辨證施治。按照中醫的辨證分型,小兒秋季腹瀉有寒濕型,主要症狀有嘔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氣不重,腸鳴腹脹,遇涼加重,不思飲食,小便清,鼻塞流涕等。治療上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為主,方劑主選藿香正氣散化裁。有濕熱型,主要症狀有瀉下急迫、呈水樣蛋花狀、酸臭,每日數次或10餘次,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伴發熱、嘔吐、口渴、煩躁等。治療上以清解熱邪、化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黃芩滑石湯、葛根芩連湯化裁。有食滯型,症狀主要有大便酸臭,痛則欲瀉、瀉後痛減,腹脹嘔吐,納差少食,腹痛拒按等。治療上以消食化滯、去積止瀉為主,方劑可選木香檳榔丸、保和丸化裁。有脾虛型,症狀主要有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後則瀉,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嘔吐腹脹,麵色萎黃,神疲倦怠等。治療上以健脾益氣、除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化裁。有脾腎陽虛型,症狀主要為久瀉不止,大便清稀、有泡沫,完穀不化,形寒肢冷,麵色蒼白,神疲氣怯,哭聲微弱等。治療上多以溫補脾腎、化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附子理中湯、防己黃芪湯化裁。
楊定憲提醒,小兒秋季腹瀉辨證首先要分清寒熱虛實,有寒則溫、有虛則補、有濕清利、有食積則消導,久瀉可適當固澀。小兒體質柔弱,易病易變、易虛易實,應堅持服藥,鞏固療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調整藥量。對病程久延,運用固澀法時,要把握時機,不可早投、亂投。著名兒科老中醫董延瑤對此總結出用藥原則:苔淨、腹軟、溲通、身無熱,內無積滯,腸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澀之法。小兒泄瀉易傷陰、傷陽或陰陽兩虛,治療時應充分細察,多方兼顧,權衡輕重緩急、陰陽消長等,以便及時用救陰、扶陽或陰陽兼顧之法。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日前,有讀者致電本報熱線,詢問小兒秋季腹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這讓記者不由得想起自己孩子未滿一歲時,因為不了解小兒秋季腹瀉,將孩子的低熱當作呼吸道感染來治,以致遷延不愈的焦急心情。因此,記者找到市中醫院兒科主任楊定憲,請他為讀者答疑解惑。
楊定憲表示,小兒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季節性腸道疾病,也是兒科的常見多發病,屬中醫外感泄瀉範疇。由於小兒肺髒嬌嫩,衛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襲,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則腸胃易成濕濁內蘊之變。加上秋冬時節冷熱交替,感受外邪後,與腸胃內蘊濕濁相結合,導致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水反為濕,穀反為滯,合汙下降,並走大腸而為泄瀉。《醫學精要》指出:“泄瀉本由脾濕,惟兒半是因風。”這就闡明該病與感受外邪、濕滯脾胃、脾失健運有密切關係。其病變重點在脾胃、大小腸,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先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熱輕咳,然後出現嘔吐、腹脹、大便次數增多,輕者每天數次,重者10餘次,其性狀為水樣蛋花狀或稀糊狀,伴有少量黏液。因為有些患兒臨床泄瀉症狀表現不明顯,所以容易導致誤判,以為小兒患了呼吸道感染。
楊定憲介紹,中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依然是辨證施治。按照中醫的辨證分型,小兒秋季腹瀉有寒濕型,主要症狀有嘔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氣不重,腸鳴腹脹,遇涼加重,不思飲食,小便清,鼻塞流涕等。治療上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為主,方劑主選藿香正氣散化裁。有濕熱型,主要症狀有瀉下急迫、呈水樣蛋花狀、酸臭,每日數次或10餘次,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伴發熱、嘔吐、口渴、煩躁等。治療上以清解熱邪、化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黃芩滑石湯、葛根芩連湯化裁。有食滯型,症狀主要有大便酸臭,痛則欲瀉、瀉後痛減,腹脹嘔吐,納差少食,腹痛拒按等。治療上以消食化滯、去積止瀉為主,方劑可選木香檳榔丸、保和丸化裁。有脾虛型,症狀主要有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後則瀉,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嘔吐腹脹,麵色萎黃,神疲倦怠等。治療上以健脾益氣、除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化裁。有脾腎陽虛型,症狀主要為久瀉不止,大便清稀、有泡沫,完穀不化,形寒肢冷,麵色蒼白,神疲氣怯,哭聲微弱等。治療上多以溫補脾腎、化濕止瀉為主,方劑可選附子理中湯、防己黃芪湯化裁。
楊定憲提醒,小兒秋季腹瀉辨證首先要分清寒熱虛實,有寒則溫、有虛則補、有濕清利、有食積則消導,久瀉可適當固澀。小兒體質柔弱,易病易變、易虛易實,應堅持服藥,鞏固療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調整藥量。對病程久延,運用固澀法時,要把握時機,不可早投、亂投。著名兒科老中醫董延瑤對此總結出用藥原則:苔淨、腹軟、溲通、身無熱,內無積滯,腸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澀之法。小兒泄瀉易傷陰、傷陽或陰陽兩虛,治療時應充分細察,多方兼顧,權衡輕重緩急、陰陽消長等,以便及時用救陰、扶陽或陰陽兼顧之法。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