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老人壓瘡“六部曲”
更新時間:2021-7-6 10:29:59 來源:焦作晚報
日前,讀者致電本刊熱線,說家中老人長期臥床,因為護理不當造成了壓瘡。希望記者能幫助谘詢一下專家,介紹更多預防老人壓瘡方麵的知識。為此,記者近日專門采訪了市人民醫院傷口造口護理門診護士長程雪燕。她告訴記者,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患者或家屬沒有對壓瘡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一旦壓瘡發生且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惡化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如果出現並發感染,將直接威脅患者生命。所以,子女照顧臥床老人不僅僅是生活上要盡心盡力,還必須掌握一定的預防壓瘡知識,才能讓父母遠離壓瘡傷害,提高生活質量。
說到造成壓瘡的主要原因,程雪燕介紹,壓瘡是臥床老年患者的一個災難性合並症,導致壓瘡的外源性因素有四種:一是壓力。壓力經皮膚由淺入深擴散,呈圓錐樣遞減分布,在深層多聚集於骨的隆起部位。肌肉及脂肪組織則比皮膚對壓力更敏感,會最早出現變性壞死。二是摩擦力。摩擦力會作用於上皮組織,能去除外層的保護性角化皮膚,增加對壓瘡的易感性。病床上鋪麵皺褶不平,存有碴屑或搬動時拖拽扯拉患者,都會產生較大摩擦力。三是剪切力。剪切力常發生於長時間半坐臥位,其作用於組織深層,會引起組織的相對位移,能切斷較大區域的血液供應,因此它比垂直方向的壓力更具危害。四是潮濕。潮濕可由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引起,導致皮膚浸潰、鬆軟,易被摩擦力所傷。
談到壓瘡的臨床分期。程雪燕解釋,不同階段的壓瘡,嚴重程度不一樣,相對應的治療方法難度也就不同。壓瘡主要分四期:一期,以紅斑為特征,當手指按壓時紅斑不會變白;在壓迫解除後,較深膚色的患者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以通過皮膚的發熱、水腫、硬結等特征進行判斷。二期,部分皮層破損,深度通常小於2mm,可為完整或破損的漿液性水皰及紅色創麵,無腐肉。三期,全皮層破損,可見皮下脂肪、肉芽組織可能存在腐肉,但腐肉不掩蓋組織缺失深度,無肌肉、肌腱、骨骼外露,可有竇道、潛行。四期,全層皮膚缺失,存在廣泛組織壞死,累及肌肉、筋膜、肌腱與骨骼,常見有潛行。
程雪燕提醒,預防壓瘡要注意六個方麵:一是有效減壓。長期臥床者需使用交替式充氣床墊,可延長翻身間隔時間,每4小時翻身一次或使用4cm至5cm厚的海綿床墊,每2個小時翻身一次;坐輪椅者需加4cm至5cm厚的海綿墊,每15分鍾抬起身體一次;臥睡時,床頭盡可能平放,保持20°至30°側臥位,必須抬高床頭時,保持30°或者更低的高度。二是皮膚清潔。每日用溫水清洗皮膚一次,保持清潔。如有大小便汙染須隨時清洗,並采用衝淋的方法,勿用力搓洗。三是保持皮膚的柔潤度。清洗後皮膚可用潤膚露塗抹,預防幹燥,保持皮膚有較好的柔潤度,可以抵禦摩擦力和壓力所傷。四是活動身體。有能力活動的患者不要睡臥過多,不能單獨活動者,應在他人幫助下適度活動。五是加強營養。每日要選擇新鮮有營養的食物補充,飲食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增強機體抵抗力,並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六是勤換內衣。選擇棉質柔軟寬鬆的內衣,吸汗但不刺激皮膚,患者每日更換一次,一旦潮濕立即更換。
(記者 孫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