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
中醫理論:“寒、暑、濕、熱是導致疾病的一切外在根源。”同時,古人雲:“寒是萬病之根,濕是萬病之母。”按照古人的說法,寒和濕又是一對“好兄弟”,有寒必有濕。可是,寒和濕看不到、摸不著,人們又怎麼來判定自己的寒和濕呢?昨日,記者在市中醫院解放院區康複科采訪時,楊銀凱醫生給出答案。
楊銀凱介紹,人體內的積寒、濕氣都有特定的部位,知道了這些部位才能把它們給“牽”出來。一般情況下,濕氣都會藏在“大象腿”裏。根據中醫的說法,濕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在人體裏往往向下走,而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所以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像水腫、濕疹等病多以下肢比較多見。腿也是一個儲藏的器官,人們年輕時儲藏血液,歲數大了,腿沒有充足的血液儲藏,就隻能儲藏寒濕這些廢物了。
很多年齡大的人都有體會,年輕的時候,腿還是比較修長的,到了中年後,“大象腿”就出來了。不過,這不是發福,而是寒濕都積聚在了腿上。還有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但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部。因為脾運化水濕,小腿是脾經的主要陣地。
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小腿肚發酸發脹、雙腿乏力、下肢水腫,那多是水濕聚集的表現。
談到寒氣的聚集,楊銀凱進一步解釋:“一般情況下,寒氣多藏在贅肉裏。積寒有特定的部位,首先是在後背,其次從臀部往下,一直到大腿、膝膕窩。古人說:‘背薄一寸,命長十年。’因為人體背部僅有一層薄薄的肌肉禦寒,大椎穴更是寒氣的重要入口,後背侵入寒氣後就會自動累積脂肪禦寒。所以,背部厚厚的脂肪內其實盡是寒濕。人的臀部如果不結實,也會聚集寒氣。因為臀部處在人體軀幹部的最低位置,又臨近盆腔,很容易出現寒濕停聚的。大腿很粗的也多是寒氣。上肢有了寒氣,寒凝血滯,把腿上的能量阻隔了,大腿上的能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還有就是長潰瘍、長痘痘和高血壓的人往往兩腳冰涼,這就是身體寒氣重但發生阻隔的現象,積熱憋在裏麵,沒有出路,隻能往上走,所以熱都在臉上發了。”
最後,楊銀凱告訴記者,艾灸最能祛除寒濕。體內寒濕重的人,艾灸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臉色和皮膚都開始一點點變得幹淨、通透,其實就是水濕的顏色下去了。有些人艾灸後還會出現排氣、打嗝變多,大小便增加,原來舌苔膩、舌邊有齒痕的狀況也會慢慢消褪,這也是寒濕排除的現象。秋季日照減少,陽氣收斂,氣溫逐漸下降,再加上秋風瑟瑟、黃葉飄飄,人們悲秋之情自生。這時,通過艾灸來寬胸理氣、溫養驅寒、活血化瘀,會幫助大家順利度過一個“多事之秋”。
(記者 孫閻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醫理論:“寒、暑、濕、熱是導致疾病的一切外在根源。”同時,古人雲:“寒是萬病之根,濕是萬病之母。”按照古人的說法,寒和濕又是一對“好兄弟”,有寒必有濕。可是,寒和濕看不到、摸不著,人們又怎麼來判定自己的寒和濕呢?昨日,記者在市中醫院解放院區康複科采訪時,楊銀凱醫生給出答案。
楊銀凱介紹,人體內的積寒、濕氣都有特定的部位,知道了這些部位才能把它們給“牽”出來。一般情況下,濕氣都會藏在“大象腿”裏。根據中醫的說法,濕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在人體裏往往向下走,而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所以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像水腫、濕疹等病多以下肢比較多見。腿也是一個儲藏的器官,人們年輕時儲藏血液,歲數大了,腿沒有充足的血液儲藏,就隻能儲藏寒濕這些廢物了。
很多年齡大的人都有體會,年輕的時候,腿還是比較修長的,到了中年後,“大象腿”就出來了。不過,這不是發福,而是寒濕都積聚在了腿上。還有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但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部。因為脾運化水濕,小腿是脾經的主要陣地。
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小腿肚發酸發脹、雙腿乏力、下肢水腫,那多是水濕聚集的表現。
談到寒氣的聚集,楊銀凱進一步解釋:“一般情況下,寒氣多藏在贅肉裏。積寒有特定的部位,首先是在後背,其次從臀部往下,一直到大腿、膝膕窩。古人說:‘背薄一寸,命長十年。’因為人體背部僅有一層薄薄的肌肉禦寒,大椎穴更是寒氣的重要入口,後背侵入寒氣後就會自動累積脂肪禦寒。所以,背部厚厚的脂肪內其實盡是寒濕。人的臀部如果不結實,也會聚集寒氣。因為臀部處在人體軀幹部的最低位置,又臨近盆腔,很容易出現寒濕停聚的。大腿很粗的也多是寒氣。上肢有了寒氣,寒凝血滯,把腿上的能量阻隔了,大腿上的能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還有就是長潰瘍、長痘痘和高血壓的人往往兩腳冰涼,這就是身體寒氣重但發生阻隔的現象,積熱憋在裏麵,沒有出路,隻能往上走,所以熱都在臉上發了。”
最後,楊銀凱告訴記者,艾灸最能祛除寒濕。體內寒濕重的人,艾灸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臉色和皮膚都開始一點點變得幹淨、通透,其實就是水濕的顏色下去了。有些人艾灸後還會出現排氣、打嗝變多,大小便增加,原來舌苔膩、舌邊有齒痕的狀況也會慢慢消褪,這也是寒濕排除的現象。秋季日照減少,陽氣收斂,氣溫逐漸下降,再加上秋風瑟瑟、黃葉飄飄,人們悲秋之情自生。這時,通過艾灸來寬胸理氣、溫養驅寒、活血化瘀,會幫助大家順利度過一個“多事之秋”。
(記者 孫閻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